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钧平 《英语广场》2023,(16):23-26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从认知翻译观视角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研究发现,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译者在其中会和多重关系发生互动,其中包括译者与文化背景的互动、译者与作者的互动和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互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认知差”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实质特征是双语交流中的动态意义对应转换,而语词动态意义受言内外语境参数的阈限与规约。从语境参数观的语义嬗变认知视角及其运作机制出发,选取《天演论》中"争"译为例引作为实证语料和研究个案,探究其在语篇语境下的意义映射、意义暂构和语义生成等意义动态嬗变的认知表征和理据,辨析其三种主要语义生成模态,探寻译者求索作者本意的认知踪迹,描述译者的创造性意向活动,尝试将基于语境参数观的语义嬗变认知机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以期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维度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流互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等已有背景,同时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观照,争取实现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翻译为例,演绎了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尚书》理雅各译本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映射模式,从其中的等价、变价、附加、还原映射四个维度展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结合《尚书》理译本特有的语言现象,验证该模式对《尚书》理译本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真的解释力。期望此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展认知映射模式的应用领域,加深译者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并给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取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到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把译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探究译者的翻译行为。译者的信息加工包括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加工方式,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也是翻译过程。本文根据翻译认知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探究与分析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华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5-156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建构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两大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经概念整合产生的译文空间是具有创造性的合成空间。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人类的认知过程。翻译能力指掌握和利用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以及对比知识等,在翻译过程解决问题、做适当决定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后天的训练。翻译能力的提升可以透过语义场中的词汇理解以及翻译错误的修正来获取。就翻译教学而言,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工具书的使用、翻译技巧的训练、知识面的拓展等手段,逐步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联理论,产品说明翻译是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建立最佳关联是译者追求的目标。产品说明翻译效度受认知语境的影响,但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提高产品说明翻译应遵循3C原则,力求从信息、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寻求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翻译人才知识结构是多门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也是一个终生的建构过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体系性,利用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否定翻译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本位主义思想。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间的概念区分虽然有利于对翻译学的理论探讨,也可以突出翻译的专业性,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翻译人才内在知识结构的建构。本文在分析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建构的重要作用、特点以及区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对翻译人才培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五个原则: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课程体系的合力,应该把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以及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17.
译者在翻译作品,特别是文学类作品时,不论是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也好,意译也好,二者兼顾也好,对作品个人情感的天秤都难免会往某一端倾斜,这种自我喜好的倾向在诗歌作品中体现尤为显著。它不仅用词的区别,甚至影响到文体的选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在译者最终译风形成过程中的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将个人的感情、意志、爱好特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造成片面或偏执的知觉。译者通过阅读原作的行为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克服投射效应带来的这种心理定势,生产的译作对原作语言和风格的解码就可能会有偏差。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一直是翻译界的学术热点,它强调根据不同的语言功能、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等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将翻译视为由目的驱动、以产品为导向的跨文化交流行为,对以信息的跨文化传递为目的的应用型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并可具体运用于应用型翻译的实践和教学之中,帮助译者从分析原文语言及文本功能入手,预测译文功能,树立译前决策意识,采取灵活适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译本功能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汉隐喻互译策略可划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博弈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影响因素在译者内心深处的博弈过程,且归化与异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在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