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  相似文献   

2.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3.
朱春阳 《传媒观察》2003,(11):25-26
对于一份新创报刊而言,如何入市获得快速扩散是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新报刊获得读者的认同,一方面要靠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满足,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报刊定价对读者接受报刊的影响。价格作为新报刊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其灵活性和易操作性优势使其成为新报刊营销中最敏感也  相似文献   

4.
美国语言学家 A.肯伯说,“要让受众接受宣传,你所宣传的东西要为受众所需要,否则就不会在受众身上发生什么反应”。的确,报刊传播的任务最终是要通过受众(即读者)接受来完成的。读者是报刊传播的对象,也是报刊传播过程的终端,如果读者不接受,报刊工作者的一切劳动和物质代价都将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谁把握了读者的需求,谁就拥有了读者;谁拥有了读者,谁就拥有了市场;谁拥有了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冲击下,不少报刊发行量急剧下降。这与报刊对读者研究不充分,缺乏读者意识是很有关系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要赢得最广泛的读者,就必须把倡导读者本位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办报刊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理应成为报刊工作者的永  相似文献   

5.
“冬至十日阳历年”。“冬至”过后,新的年度报刊收订情况陆续返回。相当数量的报刊的状况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南京的《扬子晚报》却传出喜讯:日发行量突破80万份,在全国晚报中位居第三,在自办发行的报纸中名列榜首。消息刊登在1994年12月14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上。 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样都在办报纸,抓发行,“扬子”何以做到“冷”中有“热”,使得“卖扬子”、“读扬子”成为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值得我们陕西省各家报刊老总们研究和深思的。 看看“扬子”,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在“交叉点”上做好文章。一张报,一个刊,要做到让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喜爱,都满意,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比较难。本来,这三者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报刊却把三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往往顾此失彼。或片面强调报刊的一般商品属性,强调市场需求,忘记了报刊的特殊功能;或一味迎合读者,满足“上帝”口味,忘记了正确引导的职责。结果是那头都不满意,有的还因此发生了错误,甚至砸了牌子,丢了“饭碗”。我们应当引为鉴戒。这是一种表现,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用呆板的陈旧的形式去唱主旋律,反映新时代,而缺少鲜明的个性特点,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报刊进入“厚报刊”时代以及读者对深度报道的看好,近年来,年终专稿风靡报刊。许多报刊未雨绸缪,从年初开始就为年终专稿埋下伏笔,留存珍贵资料。到了“收网期”,派出精兵强将进行专稿采写。在版面的编排上,也常常打破常规,隆重推出这一为读者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尽管年终专稿是一种“怀旧”,但大家都希望这种“回眸”,能让读者产生“最是那回眸一笑,让我刻骨铭心”的感叹,为报刊在年末岁初,添上一道亮色。近几年,我在所供职的《衡阳晚报》进行了年终专稿探索,年终专稿情缘已经绵延8年之久。在策划的年终专稿中,有的成为读者争相传…  相似文献   

7.
许毅 《军事记者》2010,(11):51-52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空军报》把世博会系列专题报道定位为一次“引领式”报道。“引领式”报道是现代传媒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强调以见识制胜,操作中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但又不被动迎合,而是主动引导这种需求。该报向读者揭示上海世博会盛况背后的意义,把上海世博会盛况和官兵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空军部队的科学发展实践联系起来解读,在满足读者对上海世博会的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给读者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推销商品,不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不行;提供新闻,不研究读者心理不行。没有读者,报纸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为读者服务的新闻工作者,究竟如何面对读者? 满足需求而不“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张报纸,读者欢迎程度的大小与他的需求在这张报纸中得到满足的大小成正比。满足读者需求,是办报人的共同心愿。但是,这种满足不是妈妈对儿子,饿了喂他吃饭,睏了哄他睡觉;也不是仆人对主人,叫你端茶就端茶,让你倒酒就倒酒。报纸对读者需求的满足,应该是经过科学分析,严格选择,理性思考,既是被动又是主动的满足。那种“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所谓服从读者,看起来对读者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种满足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策划畅销书是民营书业的一个长项,笔者作为从业者,也策划过几本畅销书,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实践中,笔者感觉选题策划的一个难点就是,畅销书是应该迎合读者的需求,还是创造需求?畅销书之所以能够畅销肯定是得到了目标受众的喜欢,一本让人看了不痛不痒的书注定不能畅销。怎样才能策划出畅销的图书呢?本文认为,在选题策划上要么迎合读者的需求,要么创造读者的需求。迎合读者需求带来的可能是一片小蓝海,创造读者需求带来的可能是一片大蓝海。  相似文献   

12.
副刊作为“报屁股”的编辑理念显然已经过时,因为随着人们对报刊阅读诉求点的变化,读者不仅是纯粹被动阅读的客体对象,而更是主体化的参与对象;报刊的风格也逐渐由意识形态化的“硬性”位移于满足读者生活诉求需要的“软性”。“副刊”为报刊“最温柔的部分”已经由配角变成了挑大梁的主角儿。《大河报》“茶坊”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自己明晰的定位、平民化的视角、朴素温馨的风格成为《大河报》诸多栏目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一个耀眼的星座,  相似文献   

13.
杜华赋 《新闻界》2000,(4):56-56
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 ,扩大订户 ,许多报刊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读者调查”、“有奖征求读者意见”等活动 ,公开征求读者对报刊的专栏设置、版面内容、印刷和校对质量 ,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这样做 ,既体现了依靠群众办报办刊 ,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 ,对编者和读者都有益 ,实乃大好事。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做得好的较少 ,大多是走过场 ,图形式 ,耍花枪 ,出虚招 ;有的雷声大 ,雨点小 ;有的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 ;还有的甚至是愚弄读者 ,欺骗群众。笔者业余写作20余年了 ,对报刊有着特殊的感情 ,加之自己也在从事办报工…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读者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报刊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受到各种其他载体的冲击,在同行业中竞争也非常激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关注报刊,报刊怎么才能让读者“以貌取人”,报刊视觉设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馆报刊服务需求的分析,提出报刊工作创新的思路.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多样性的服务需求,使新馆报刊工作成为图书馆基础服务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韩瑞蕾 《青年记者》2012,(17):43-44
当今,报刊已经进入“厚报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头版成为一个有效的信息疏导平台,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头版的有效空间,来满足读者的便捷化阅读需求,将读者最感兴趣的、最具价值的信息,利用图片、导读等形式将新闻依次梳理出来,引导读者顺利找到最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使内容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报纸的“卖点”,实质上是一张报纸所具有的能深深打动读者、能极大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与众不同的品性。当然,我们历来反对片面追求“卖点”,反对以低级、庸俗的东西去迎合少数读者的不良趣味,反对在浮躁、空虚的精神氛围中,虚掷光阴。但我们也同样不敢苟同漠视报纸‘卖点’的倾向。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卖点”是报纸拓展生存空间,不断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重要因素,因而,不但不该漠视,而且值得特别关注和倾心研究。 本文选择春节前后的报道作参考,来观察报纸“卖点”的走向,是因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份新创报刊而言,如何入市获得快速扩散是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新报刊获得读者的认同,一方面要靠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满足,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报刊定价对读者接受报刊的影响。本文以价格竞争为视角考察新报刊入市战略的选择,希望能够对价格竞争的积极应用有一些启迪。一、新创报刊入市过程中的价格竞争模式分析对于新报刊来说,根据定位和读者群的不同,一般采  相似文献   

20.
工商报刊常唱的一个主调是:立足工商,面向社会.这个提法肯定是正确的。说它正确.是因为不坚持“立足工商”,就失去了自己的行业特色;而不“面向社会”,又会封闭自己.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报纸的群众性相悻,就可能影响报纸读者的广泛性,从而也就难以作为有影响的报刊走向社会。这样说未免有些笼统,“立足工商,面向社会”,还必须解决如何“立足”和如何“面向”的问题。笔者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些看法。一、关于如何“立足”的问题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办的报纸,责无旁贷地应当首先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宣传好,配合中心服务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