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现状及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现状及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融入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性,实现再社会化为核心。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提出了对农民进行"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的主张。这些教育思想和原则对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再社会化,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成功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型、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只能从事岗位层次比较低的工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构,应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接着对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登上城市的舞台,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流人群。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微马校"教育,是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公民意识、文化内涵等综合素养的有效平台。"微马校"教育有效地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大众化与时代化的探索,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网媒到微媒的过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建设和现实运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存在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与途径单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等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从农民工自身而言还是整个社会而言,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法律素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入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的策略,以期对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力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内容、方法、环境和载体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弱化。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与社会各组织的力量整合、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及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姜乐军 《成人教育》2019,39(3):49-52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市民化"的重要群体,是国家战略范畴内精准扶贫的特殊对象,而教育程度、职业生态和情感归属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中国特色市民化的三大"壁垒"。职业教育公平性、技能性和发展性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整体素质、职业能力和辨识能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职业和价值的市民化,并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布局、精准设置等策略和路径,有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转化困难的主观与客观表现,提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要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群体特征和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使他们获得能够实现市民化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需要发挥职业院校教育、企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的培训功能。  相似文献   

12.
梁帅  陈明昆 《成人教育》2013,33(8):67-69
近年来,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对现有成果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与时代特征、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困境以及解决对策等四大模块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揭示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尚存在研究对象有待深化、研究内容急需扩展与研究视角过于单一等不足之处,进而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的可能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推动力,价值追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实践起着目标定向和宏观调节的作用。"以人为本"要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实现、加速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逻辑起点;"人的发展"要求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层次,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关键环节;"教育公平"要求破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进行的障碍、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权利,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市民化.“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打破时空界限、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产品的优势,突破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局限.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技能,激活继续教育产业、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福州市224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之间凝结成复杂的矛盾关系。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需要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有机结合,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和供给特点入手,寻求协调性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6个城市农民工的调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接受公办教育和优质教育有强烈需求,但流入地城市教育供给总量不足和供求结构性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阶段尤其明显。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与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大中央与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实施“两个全部纳入”政策,在教育管理、教育财政和办学体制等方面实施深层变革,方能构建适应人口流动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与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荒”、“质量荒”.从“民工荒”反映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必须确立新生代农民工是重要人力资本的共识,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劳动力自身发展的社会保障,增大以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市民为目标的教育投入,加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融合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整体问题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需要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工教育体系,加快推动其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困难、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诸多困境。而社区教育,因其收费低、全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色,成为最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形式。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社区教育在消除制度壁垒、经济阻碍、社会隔阂与心理自我排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