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40年3月淮南在刘少奇和中原局一些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政权建立后,便着手推行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时,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时间相对较晚,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政策认识不成熟,还有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耐心细致地开导地主,同时组织力量反击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破坏。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淮南的整体形势,并借鉴其他根据地的经验形成了点面结合、典型试验的科学方法。这一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团结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但某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东江地区党组织的策动下,东江抗日根据地发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启发他们的觉悟,号召他们团结起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而斗争.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改善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中共赢得了民心,军民关系日益密切.双减运动,使根据地工农业生产成效显著,东江纵队规模和根据地规模不断壮大,为抗击入侵华南的日本侵略者集聚了力量.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成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各级抗日政府。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减租减息运动经历了政策宣传、全面实施和查减巩固三个阶段,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主、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侵略者强加于皖江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皖江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面对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皖江区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灵活运用策略,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与地主在减租减息中的互动关系.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租赁关系,是在中共的强力介入下,农民与地主双方利益博弈的产物.农民与地主在实际历史过程中处于高度互动关联状态,农民实践减租减息的积极性和地主对农民减租减息要求的认同与否,因时空不同而异,也会随着时局变化而起落不定.在减租减息中,中共起着发动者和调和者的作用,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维护了与地主阶级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0年初至1942年4月为减租减息运动初步开展阶段;1942年5月至1943年9月为运动深入发展阶段;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为查减运动全面展开阶段。沂蒙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党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对沂蒙精神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优待抗属政策是中共军事动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共壮大武装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抵制日本侵略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对乡村传统的顺应,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推行了优待抗属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体现中共政治理念的优抗政策还始终与乡村传统相纠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拥运动”是中共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生存条件困苦、各方利益分化情势下组织开展的群众运动。运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如何消除党政军民利益逐渐分化的现象,重新建立稳固的依存关系,使根据地渡过难关。运动将重点放在了个人思想的教育改造上,关键是让每个人清楚或者了解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并通过思想反省、公开检讨、推选模范、军民誓约等方式推进深入,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双拥运动”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党政军民之间生成了一种潜在的真正的,并非虚幻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为了获得根据地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在广大乡村地区举办的群英会就是一场围绕群众路线而展开的典型运动。群英会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方式选出模范,在广大群众中起到了树立典型、动员群众的政治作用;群英代表涵盖的地域、领域广泛,迎合了抗日政策的需要;群英会通过座谈会、展览会等活动,将先进经验带回群众中推广,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不仅是群众路线得到贯彻的表现,更是中共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通过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乡村汲取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而且也获得了基层民众对于中共政权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0.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运动是依托有序组织体系展开的。此类组织体系可细化为两类:一方面是中共党组织,另一方面是为完成农业生产既定的目标而新设立的机构组织。中共党组织居于领导地位,其他组织则是政策的执行机构。淮北抗日根据地以此为依托,先后开展“两减一增”、垦荒、兴修水利、纺织等运动,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襄阳与全国一样面临经济十分困难、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局面。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是当时襄阳迫切而艰巨的中心工作。由于当时中共襄阳地委很好地发动全区群众、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结合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胜利渡过1950年春荒,并战胜1952年和1953年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超额完成各年国家粮棉夏征和秋征任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正确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  相似文献   

12.
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坚持这条根本路线,坚决摘除形式主义之风、官僚主义之风、享乐主义之风和腐化奢靡之风这四颗"毒瘤",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使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必须加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工会践行群众路线,服务职工群众,做好职工代言人,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对于密切干群关系、凝聚集体智慧、促进单位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服务意识、群众观点、创新理念、廉政思维四个方面,提出了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简约易行,效率优先,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地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这一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自己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根本立场、态度和方法。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在凸显时代特色中不断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建立在高校师生员工生活、工作、学习的地方,处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置身于师生员工之中。只有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想方设法地真正走近师生,成为他们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才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作用,才能让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师生思想共识的纽带。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要牢固树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运行机制;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从而促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涵盖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其萌芽可追溯到建党伊始。1928年,李立三首提"群众路线"概念。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的经典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1956年,中共八大首次把"群众路线"概念写入党章。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群众路线"的科学界定表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本定型。1992年,中共十四大党章对群众路线内涵的表述表明中共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定型。2012年,中共十八大党章与十四大党章的相关表述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闽西党组织坚持群众路线,妥善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正确开展群众工作,细致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形成鱼水深情。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