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学从"文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阶级工具""文学本质是政治工具"的年代里得到解脱。但近年,以董学文为代表的""文学本质社会意识形式派"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性概念,用一个总体性范畴给总体的构成要素下定义是欠妥当的。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以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理论范畴的限定性带来其理论形态的偏狭与意义的歧义。在人类学的维度上把握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其具有个体感性与类化本质性的统一。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依据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性,在人类学维度认识审美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的理论视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审美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态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2000年,童庆炳先生的在《学术研究》(第一期)发表了《意识审美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阐发文学意识形态性在当下仍然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立刻引起了以董学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反对。可见,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历时时间长,争论很大,其中便随着对马克思经典文艺理论的阐发,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解。本文尝试对这个论题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4.
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是新中国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基础理论教材,代表了两个时期的理论特征。两者在文学性质的界定、理论出发点与体系的构建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两部教材的比较,我们还需要重新反思文学的性质,在文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上要处理好理论介绍性与个体独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人文科学,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难度与深度。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例,从思维、意识、兴趣、实践等视角出发,提出了关于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此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等其他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2000年第2期《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作指出“审美反映论是学的第一原理”。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而是“人的世界”,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 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9.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董学文教授是近年来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探讨和争鸣的主要亲历者和参与者。在董学文教授的理论生命与学术追求中,创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是他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无论是“艺术生产”、“当代形态”、“文学理论学”的理论开掘,还是一系列的探讨和争鸣,都是围绕着如何构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审美超越论》是一本卓有创见、富有个性的文艺理论专著。其个性与创见主要表现在选用极其边缘化的文本,在全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审美超越性的同时,提出和阐发了一些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很有创造性的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教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该教材发行量大,使用的学校多.但该教材存在内容交叉重复过多、举例不够精当、论述不够严密等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问题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原理性系统知识的载体,不只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而是知识的有机整体.我的《文学原理》第二次修订版,阐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结合文学实际而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科学内涵,以及以此出发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学心理学教程》一书自1987年出版问世以来,至今已经18个年头了。假若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18岁也已经是到了应该成熟的年龄了。而这正是我们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文知识分子为了主体性的复苏与张扬,从人性、人道主义的探讨入手,打破禁区,重新以人的眼光审视和描绘世界,从而发生理论范式的转换:以人性论逐步取代阶级学说,建立起了人文知识分子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引导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6.
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美国本土导演大卫·芬奇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内心深处的"挑衅和自命不凡"创作了《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等拥有鲜明"大卫·芬奇式"标签的作品,电影中的那些暗色调、影像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非线性情节,使我们深受震动,而电影本身所拥有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也迫使我们不停地去思考电影本身及其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体论处于《文心雕龙》的关键地位,它决定着《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文体论论述了《文心雕龙》中包括的几个核心问题,即构思、体制和文质关系问题。《文心雕龙》的文体观对后代关于文体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9.
童庆炳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学理论教程》(高教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8年再版)是一部崭新的学理论教材。这部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的“三论”即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为依据,融会了中西学理论特别是现代西方学理论的观念、概念与范畴,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和主张,突出了学的审美性质。  相似文献   

20.
(现居美国的方仁念先生曾写过《对尊重与理解的执著追求———钱谷融先生剪影》一文,其中谈到:“研究生入学,钱谷融先生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讲‘文学是人学’,他便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这确实是钱谷融先生一贯的思想。然而,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这种思想的来源和经受磨砺的过程,并非那么容易。其实,钱谷融很少谈及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