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车轶 《林区教学》2011,(9):34-36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革命题材小说主要依照主流文化的革命价值观、历史观去书写。革命精神载体的范畴被大大限制和框定,许多不符合时代政治观念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受到排斥和否定。因此,写实性显然不足,历史的内容也被缩小到了一个狭小的指定的范围。这样,伟大的、广泛的和复杂的革命历史被简化戍了一部狭小的、缩减的、单一的“红色”革命史。欲通过对《英雄无语》文本的深入探究,发掘出作家想传达给读者的种种信息,从而助作家项小米一丝微薄之力,达到其作文目的:展示一段深刻的历史,提供一种解读历史的新方式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文本--重读《红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40年代末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中的狱中斗争为题材的《红岩》,一直保持着新鲜的魅力,形成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种奇观。《红岩》具有史诗性特征和宏大的有机结构,打造出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群雕,同时作家还将审美视点投向英雄群雕的人性光辉。因此,尽管《红岩》也有它无法摆脱的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是由于它具有比较全面的审美功能,能够依然活跃在当代读的理解与感应当中。对于如何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甚至主旋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平,《红岩》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以女性眼光观照历史,书写为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女性生存历史,重新塑造被男性历史话语贬抑的古代女性形象。在她们笔下,历史呈现出别样的内涵。但是,视野的偏狭和感知的局限也给她们的写作带来了缺憾。  相似文献   

5.
陈思博 《黑河学院学报》2022,(5):138-140+143
在新时期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一些影像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诸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和高尚思想境界的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啊摇篮》以革命战争为叙事背景,以历史真实的女性解放军为视角,利用好莱坞叙事,聚焦革命后方保育工作,多维度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林柯导演将真实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用小事件凸显大主题,以小人物讲述大历史,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碰撞,形成了影片虚实相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张力,为新时期中国影视作品女性影像写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在我国的艺术作品中,有许多反映我国近代、现代革命历史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歌剧《江姐》、《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塑造了许多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兴趣不大,而对贴近自己生活的艺术,如流行歌曲、动漫歌曲兴趣很浓。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作家们在特殊的年代里付出了不一般的努力,他们一方面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现实面临的课题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写一般化的题材与主题,力图从平凡中发掘出不平凡的美,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被别人忽略了的细微之处,特别是关注英雄或非英雄人物身上的人性与人情美,为社会主义文学留下了一页不一样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历史题材艺创作空前繁荣,并在学术界与读中引发了热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真实、虚构、学功能等问题上。本意在把有关“论争”作一简介,中所指涉的历史题材创作限于:一、其人物或故事缘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涉及被指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品;二、展现古代历史的作品,不包括表现近现代史方面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军事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落潮态势,但是,作为它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并没停滞。一些作家在英雄性、战争与人道主义及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表现为:英雄性表现方式和显现场所的转换;英雄的世俗性因素的开掘;承载人道主义思索对象的变化及哲学意味的探索;纪实性的强化等。最终使此类创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当代军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食色性也”。就连亚圣孟子也把亲近女色当成人类的天性之一,而《水浒传》中诸英雄却普遍把亲近女色当成罪恶。梁山好汉除了活宝矮脚虎王英外,大都不喜女色。水浒英雄对于女性是淡薄的。  相似文献   

1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文论述了五台山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军事作用,阐明五台山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革命史"范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极具解释力,但"革命史"范式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的更多关注,使其在更纵深的层面上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时颇显局限,"新革命史"正好为之补正。"新革命"不是对传统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新革命史"坚持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强调从新的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观察中国革命史,尝试使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史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以揭示中国革命的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绵延十年之久,对近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制度变迁决定着社会演进的方式,是理解历史演变的关键。苏区史研究专家何友良研究员的新著《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从新革命史的视角,以制度选择、社会变革与民众互动为主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深度解读,拓展了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西方历史哲学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铸造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强烈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都体现出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沉重是从"真"的角度看取历史,力主"真相"的浮现;轻逸则从"思"的维面,探询历史是怎样的和可能呈现的面相.轻逸较沉重而言,是"减重"式的做法,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力主文本诗性、凝练、寓言化.沉重较轻逸而言,是一种"加重"的方式,作者或叙事者凭借为历史作证的勇气,直面并再现历史真实的面相,揭示过往的历史叙述如何遮蔽了真正的历史,并竭力彰显另类的历史,尤其是创伤性的历史,由此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开始了全新的历史书写实践;历史感成为塑造所有正面文学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入手,具体探讨了历史感所蕴涵的各种因素,从而试图揭示出历史感成为无产阶级洗礼仪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全球史观”与世界当代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史观"作为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是史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世界历史及其变化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作为反映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变化的世界当代史,在教材内容和体系还相对陈旧的状况下,用"全球史观"构建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的思维方法思考战后世界历史和当今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