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彩礼制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婚姻缔结的重要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对今天的婚姻关系的调节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了彩礼返还的三种情况,对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彩礼纠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该司法解释设置的彩礼返还规则过于简单,在司法审判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该文通过对目前理论界各种学说的梳理,结合我国彩礼给付的实际情形,从习惯法的角度出发,探讨彩礼制度的司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彩礼返还提出立法上的建议,探索将彩礼制度引进司法审判的途径,以更好地解决因彩礼问题而发生的各种纠纷。  相似文献   

2.
给付彩礼行为的法律属性学界多有争议,科学界定给付彩礼行为的性质,合理地化解有关彩礼返还的矛盾,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给付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当解除条件成就时,收受彩礼的主体应当返还彩礼。返还彩礼应当遵循平等原则、过错相抵原则、比例原则。承担返还彩礼责任的主体应当是实际收取彩礼的当事人。彩礼包括订婚当日的聘礼、金银首饰以及数额较大的见面礼与上门礼等,法院在确定应当返还的彩礼数额时,要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男女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女方以结婚为目的购买的嫁妆等因素。彩礼返还请求权的本质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其诉讼时效适用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婚姻与彩礼密不可分,农村民众基本认可女方收受男方适当数额的彩礼。目前,农村彩礼的数额越来越大,彩礼的支付形式主要有现金与实物两种形式,但开始多样化;彩礼影响婚姻的成败和婚后生活;彩礼纠纷主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借婚骗彩现象严重。而彩礼作为一种婚姻文化,法律应正视并适当规制:完善现行婚姻法司法解释中有关"彩礼返还"的规定;对高额彩礼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加大对借婚骗彩行为的刑法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婚嫁习俗的传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高额现金为给付形式的彩礼愈来愈盛行,导致涉返还彩礼诉讼案件大幅增加。彩礼给付的特定目的是彩礼返还请求权的基础,也应以目的解释理论来区分彩礼与非彩礼。审判实务中对于举行婚礼、登记结婚、共同生活、生活困难、数额较大等情形应仔细甄别,而非简单以司法解释规定的三种情形处理。要进一步完善涉返还彩礼案件的诉讼制度,重点是彩礼返还案件的诉权、诉讼当事人、诉讼时效、彩礼返还案件与离婚纠纷案件的审理顺序、举证责任分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随着离婚案件的增多,彩礼返还纠纷的数量随之攀升。现行法律法规并未明晰规定婚姻彩礼返还的具体措施。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证视角,梳理并述评司法实践涉及的婚姻财产返还问题。彩礼包括礼金和贵重物品,但区分于一般赠与物。司法解释规定的彩礼返还规则已被司法实践突破。婚姻关系中的女方及其父母已经成为被要求返还彩礼的主体。未来立法改革应当明确规定婚姻彩礼返还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7.
彩礼是中国几千年婚姻实践形成的规则习惯,具有独特的聘定意义。现行的彩礼返还规则由于基本否定了彩礼的文化意义及正当性,导致与历史传统脱节,同案不同判的现象频现且难以服众。从彩礼历史渊源入手,考察彩礼特殊的文化内涵及功能价值,承认彩礼不同于私法上普通的财物,在综合民间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对现行彩礼返还规则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彩礼在婚姻行为中必不可少,这是遵循古礼的体现。也是婚约关系得到法律保护、习俗认可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礼”、“法”的遮掩下,彩礼往往成为女方惟财是图的借口和契机。这深深地影响了徽州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聘年龄,徽州女性的婚姻状况、社会境遇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她们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权益,但其在婚姻行为中承受的风险往往增大。彩礼更成为徽州男性家庭。尤其是贫穷阶层、下层社会婚姻缔结过程中的普遍性困扰。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羌族的婚姻程序十分繁琐,其背后反映的是羌民对于彩礼观念的重视,且囿于社会经济生活与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彩礼的性质有"身价说""补偿说""赡养说"之区分。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当代羌族婚姻制度中,彩礼观念的转变极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羌族地区家庭结构、养老模式以及婚姻模式的变化。在此影响下,彩礼的性质也转变为扶持新生家庭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皖中大鼓村的通婚圈结构的变迁为例,讨论了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近年来,农民分化打破了传统的通婚圈,使得当地通婚层级化,进而形成了通婚圈内卷与扩大的双重趋势。决定这一现象内在的机制在于彩礼性质的嬗变,收入上层的农民推高本地彩礼的同时,使得收入中层和下层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无需支付彩礼的跨省婚姻,由此形成了彩礼压力下婚姻选择的不同。另外,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的变迁可能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性后果。  相似文献   

11.
订婚在农场地区至今而言仍然是婚姻成立的必要程序.彩礼的存在,必然是订婚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订婚这个习惯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彩礼金额的加大、悔婚数量的增多,也引发了彩礼返还事件的增多.本文针对这种解除婚约而导致的彩礼返还增多案件,结合习惯法与制定法,探讨关于彩礼在返还过程中的范围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彩礼源于“礼”,出于“财”,兼有礼仪教化和财产交易的双重功能。天价彩礼既是养儿防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替代,又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并在婚姻市场通过男性婚姻资本优势补偿人口劣势后爆发而已,根源还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遏制天价彩礼现象,应立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遵从意思自治的优先性和国家规制的有效性,实施“礼”与“财”、“德”与“法”、“个体”与“集体”兼顾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21-26
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彩礼纠纷、离婚纠纷、婚姻诈骗、婚姻危机导致犯罪等婚姻问题。本文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婚姻纠纷现状出发,进而阐述解决农村婚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婚姻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婚姻自由、法定婚龄、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规定与民间订婚习俗、早婚早育、彩礼等传统婚俗之间始终进行着一定的互动,陕西定边县的诸多事例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婚姻自由与传统订婚习俗、法定婚龄与早婚早育习俗、夫妻财产制与彩礼习俗等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严重,这对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权、生育权、财产权等权益产生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婚姻立法既要对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不良婚俗进行必要的规制,同时也需要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尊重一些善良习俗,在立法和习俗之间建立起良性有序的互动来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青年男女婚姻自由观念的加强,彩礼及嫁妆返还纠纷越来越多。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对彩礼及嫁妆返还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但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西北农村回族村落以妇女为主导的离婚现象,窥探当代农村妇女婚姻观念变迁问题.区别于以往学者从城市化、人口流动等角度解释离婚现象,引入了女性主义的视角阐释西北农村回族妇女所主导的离婚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在打工经济的影响下,农村妇女的经济开始独立、婚姻观念开始转变,与此同时农村婚姻市场失衡下出现的以彩礼价格为标准的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司法解释设置的彩礼返还规则,在解决彩礼返还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彩礼返还规则过于简单,显得粗糙,在司法审判中出现很多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不同地区的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的法官对同一性质的案件往往达不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对同一性质的案件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决。鉴于彩礼返还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大量的民事纠纷,以至引发刑事犯罪。对彩礼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作为立法建议,有助于统一认识,规范司法行为,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种种婚姻形式与嫁娶程序,如才子佳人恋、士子妓女恋、寡妇再嫁与妇女守节、休妻与续弦、接脚与收继婚、指腹为婚和童养媳等,婚姻程序包括说媒、相亲、定亲、彩礼、迎亲、娶亲等。这些婚恋习俗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民俗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爱的保险     
当初娶母亲时,父亲是极力反对,他不喜欢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父亲想,民国时候,鲁迅先生就已经批判过这种婚姻,谁知道过了几十年,这样的事情还能摊到他头上。父亲的反对无效,因为祖父说,你赶快结婚吧,后面还有你几个兄弟呢,再说,人家要的彩礼也不多!你不能太自私了。父亲低下头,默不作声。祖父就当他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彩礼返还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较难定论、实务界较难操作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是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尚未取得共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虽然对彩礼返还问题作出规定,但规定过于简略,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生活需要。因此,面对这个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总是容易出现不同的裁决情况。文章通过对彩礼内涵的界定及其性质的探讨,分析目前彩礼返还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以期能对现行操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