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在P17安排了"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 如下图所示,沙漠里的蜃景与大海中的海市蜃楼,产生的原理是相似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不同高度的空气层的温度不同,其折射率也不同.物体发出的光从折射率小的空气层进入折射率大的空气层发生不断地折射,越来越远离法线.当折射到一定的程度,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发生了全发射,景物通过全反射而成像,人看到的两种蜃景现象都是全反射的像.  相似文献   

2.
都是全反射,蜃景为什么有倒有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在P17安排了“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如下图所示,沙漠里的蜃景与大海中的海市蜃楼,产生的原理是相似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不同高度的空气层的温度不同,其折射率也  相似文献   

3.
笔者前一段在给学生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列举了海面上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现象做例证。但有学生马上提出,电影《海市蜃楼》是发生在沙漠里的故事,那姑娘的蜃景怎么是正立在空中的呢?对此,笔者认为影片中该段画面有违常识。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它可以发生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空,也可发生在无风的沙漠里,且多在炎热的夏日。海面上的蜃景  相似文献   

4.
蜃景何以有正立与倒立之分?新疆阜康市一中穆尚礼蜃景(海市蜃楼)现象是空气中光的全反射性质的极好实例.在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每当谈到光的全反射性质时,总少不了谈到它,并附有如图1和图2所示的海面上的L现蜃景和沙漠中的下现蜃景的两幅插图.其中上现...  相似文献   

5.
“海市蜃楼”是在海边或沙漠地区时而可以看到的一种景象。由于空气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白天在海边,海面的气温比上空低,下层空气的密度比上层大,空气的折射率由下而上逐渐减小。由下密上疏的空气层造成的蜃景叫“上现蜃景”,看到的现象是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在沙漠贴近地面空气比较热,密度比较小,空气折射率由下而上逐渐增大。由下疏上密的空气层造成的蜃景叫“下现蜃景”,看到的是远方景物的倒象,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一样。实验中演示海市蜃楼的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因为空气层不易保持稳定。如果改用液体做这个实验可以取得较好效果:选两  相似文献   

6.
沈启正 《物理教师》2001,(11):26-26,28
人教版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修订本 )第一册第 1 5页在介绍海市蜃楼时有这么一段话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 ,温度比上层低 ,密度比上层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 ,由于不断被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光线反射回地面 ,人们逆着光线方向看去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上现蜃景 ,图 1 -2 2 ) .图…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 1 7面“阅读资料 :大气中的光现象(二 )——海市蜃楼”,对海市蜃楼的解释如下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的温度比上层的低 ,密度比上层的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等物体发出的光射向空气中时由于不断的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大气层时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挂在空中 .其情景如图 1所示 .图 1       …  相似文献   

8.
夏天,在气压恒定的情况下,海面上空气疏密随高空增加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在沙漠上空气疏密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增大.从而当它们都形成恒定的具有不同梯度的空气层时,若光线通过此空气层就将发生偏转,所以逆着光路望去就能看到海上和沙漠上的“海市蜃楼”.我们用恒定的不同梯度的液体层来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的出现,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讲述了蜃景的分类及成因,蜃景是物体发出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远处景物在天空或地面形成的光学幻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上成功为学生模拟出"海市蜃楼"现象。对上现蜃景,是用恒定的不同梯度的液体层来模拟成功的;对下现蜃景,是用人造的小沙漠模拟成功的,从而使学生对此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海市蜃楼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甚至柏油马路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实际上,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蜃景喜欢在同一地点的固定时间重复出现,比如每年的5、6月份,在我国蓬莱的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故称“登州海市”;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的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每年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第194面,在阅读材料《蜃景一空气中的全反射》里,有幅插图“海市蜃楼”(如图1所示).翻阅历年来的高中物理教材各种版本,这幅插图都相同,由于该图缺乏直观性,大大削弱了插图的教学功能,作为示意图,不仅起不到示意作用,甚至有误导学生之嫌.  相似文献   

12.
光导纤维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制成的能传导光的玻璃丝,由内芯和外套组成,直径只有几微米到100微米左右,内芯的折射率大于外套的折射率.当光线射到光导纤维的端面上时,光线就折射进入光导纤维内,经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多次全反射后从光导纤维的另一端面射出,而不从外套散逸,故光能损耗极小. 如图1,一透明塑料棒的折射率为n,光线由棒的一个端面射入,当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光将全部从另一端面射出.当入射角为i时,光在棒的内侧面恰好发生全反射,则能保证光在棒的内侧面都能发生全反射. 由图可知,光在左端面折射时的折射角  相似文献   

13.
海市蜃楼     
《课外阅读》2010,(5):I0001-I0001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  相似文献   

14.
1实验目的:演示海市蜃楼现象 2实验设计: 海市蜃楼的成因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海市蜃楼了,古人曾误认为它是因蜃吐气而成的,因此称之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现象.通常地面附近空气的密度可以看作是均匀的,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但地面上空气的密度则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变化.即大气沿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在此方向上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折射率梯度.根据空气在竖直方向的变化情况,"海市蜃楼"的形成和观察可分为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夏天,在平静的海面上眺望,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海市蜃楼”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近轴光线方程·n出发,根据折射率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求解出在“上现蜃景”和“下现蜃景”中光线的轨迹,给出“海市蜃楼”的定量结果,理论与实验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海市蜃楼     
《小学生导读》2013,(10):F0002-F0002
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相对于幻觉,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由于观测到的位置是由实际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可以用照相机来捕捉影像。  相似文献   

18.
电磁波在正负折射率介质分界面上的折射与反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的理论和实验证明了人工合成负折射率材料的可能性。本文详细研究了电磁波在正、负折射率介质分界面上的折射与反射规律,归纳出了不同情形下的Snell定律,并推广了菲涅耳定律。此外还发现,在正负折射率介质的分界面上依然存在全反射,全反射时的表面波能量有向前传播的,也有向后传播的,负折射只改变折射方向,不改变反射与透射场强的幅度。  相似文献   

19.
艾祯 《考试》2001,(Z1)
光的折射规律较复杂,包括折射定律(sini/sinr=常数)、折射率(n)概念、n=(c/v)、全反射、色散(同一介质对不同频率的光折射率不同)等.折射规律应用广泛,是多年来高考考试的热点.例1 如图1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平行玻璃板的上表面,由玻璃板射出.时变成两束平行光 a和 b.我们可以判定 a 光和 b 光比较,____光光子的能量较大,____光通过玻璃板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0.
微曦 《中学科技》2014,(5):10-11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是地球上某处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在另一处形成的虚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