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楞次定律中描述到的“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从导体和磁体间相对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同时,辅以实验去说明。  相似文献   

2.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楞次定律中描述到的"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从导体和磁体间相对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同时,辅以实验去说明.  相似文献   

3.
题目 如图1所示的A、B都是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的任一极来接近环A,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环A中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图1这是一道很经典的题目,多年来一直被选为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章的课后练习题,笔者翻阅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所有教学参考书给出的参考答案如下:参考答案 “用磁铁的任一极(如N极)接近环A时,通过环A中的磁通量增加,根据楞次定律,在环A中将产生感应电流,阻碍磁铁与环A相互靠近,即环A中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相排斥,环A远离磁铁;磁铁远离环A时,同理环A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将阻碍…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起因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204页的第5题:“图中的A和B都是两个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的任一极去接近A环,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A环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磁铁移近或远离B环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人教版物理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用磁铁的任一极(如N极)接近A环时,通过A环中的磁通量增加,根据楞次定律A环中将产生感应电流,阻碍磁铁与A环接近,A环将远离磁铁;  相似文献   

5.
图 1表示一种传统的楞次定律演示仪,其中 A和 B是很轻的铝环,环 A闭合而环 B断开,用来连接 A、 B环的横杆可绕竖直轴自由旋转。   用这种仪器成功演示楞次定律的一般情况应该是:条形磁铁迅速插入 A环时, A环被磁铁排斥;条形磁铁从 A环中迅速抽出时, A环被磁铁牵引;而磁铁进出 B环时, B环不动。对这种现象的解释通常是:磁铁接近和远离 A环时, A环因为电路闭合会出现感生电场,感生电场使金属环中的电子运动引起感生电流,而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通过“排斥”或“牵引”来阻碍电路中磁通的改变;磁铁接近和远离 B环时,由于…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发现 实验——楞次定律的演示,其装置如图1所示,当条形磁铁分别靠近、远离吕环b环时,闭合的吕环b转动,表现为阻碍两者间的相对运动;而靠近或远离有缝隙的吕环a环时,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楞次定律可用图1所示装置来验证.当条形磁铁的一端在靠近闭合铝环A的圆心时,铝环被推斥;在离开闭合铝环的圆心时,铝环又被吸引.而把磁铁靠近或离开开口铝环B的圆心时,铝环不动.当然,实验中可能会发现,当磁铁靠近或离开开口铝环B时,铝环有轻微转动,对此,通常的解释是:移动磁铁时引起了空气流动,从而使铝环转动。  相似文献   

8.
在电磁感应的问题中 ,应用楞次定律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其难点在于正确理解定律的内容 .首先 ,楞次定律是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但定律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感应电流的方向 ,而是告诉我们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 ,它是根据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来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 .其次 ,是正确理解“阻碍”二字的含义 ,正确掌握定律后 ,在应用过程中就可以灵活巧妙地解决有关问题 ,从而使解题简捷而准确 .对于导体在磁场中有相对运动时的电磁感应 ,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 :“导体中感应电流受到的磁场力 (即安培力 )必然阻碍此导体的运…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第二册204页的第5题:“图16-30中的A 和 B 部足两个很轻的铝环,环 A 是闭合的,环 B 是断开的,用磁铁的任一极去接近 A 环,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 A 环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磁铁移近或远离 B环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解释所发生的现象。”对于这道题,有一部分学生到实验室找仪器做实验,结果有的学生发现 B 环也有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比 A 环的小些而已,这样就与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发生矛盾。当学生问我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释时,我说:“B 环有运动也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试用本)下册第138页,有一个可以用来验证楞次定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用磁铁的任一极接近闭合的A环时,可以看到A环被磁铁推斥,移去磁铁,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4页第6题。如图1所示,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的任意一极去接近A环,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A环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磁极移近或远离B环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常用到楞次定律.楞次定律可表述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在运用楞次定律时,许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阻碍”二字的确切含义,常误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以下简称为“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3.
1 正确理解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其核心是“阻碍”两字。(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异减同例 1 在水面上有一固定的U形金属框架,框架上置一金属杆ab,如图 1所示。纸面即水平面,在垂直于纸面方向上有一匀强磁强,则A.  相似文献   

14.
利用楞次定律可以判断各种情况下感生电流的方向。有关楞次定律的演示器有多种多样,但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介绍一种经过改进了的演示器,其结构简单、易于自制、花费甚少、效果明显。一、构造如图1所示,在一个非铁质的架台上端的横梁上,插装两根平行的木质细棒,细棒所决定的平面与桌面平行,在两棒上各扎有四条细绳,中间的两组细绳用以悬挂条形磁铁M,两端的两组用以悬挂两个轻质的铝环A和B。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有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对几个实验现象及习题的分析,进一步熟练掌握楞次定律.2.通过上述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即:当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线圈(或磁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或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总是具有阻碍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的作用.3.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电磁阻碍现象和电磁驱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牢固树立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点1.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电磁阻尼现象和电磁驱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具:投影仪、蓄电池、带铁心的小口径线圈A、大口径线圈B、灵敏电流计、滑线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小磁针、小黑板.教学模式:边学边实验.(二人一组)美国教学家G·玻利亚指出,不要把你的全部秘诀一古脑儿地倒给学生,而要让他们先猜测一番,引导他们独立地找出尽可能多的东西,然后再讲给他们听.在这思想的启迪下,我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教会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全课分六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跳环实验”又名“跳圈实验”、“浮圈实验” ,是中学物理“电磁感应”教学中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由于它的能见度大 ,动感强 ,教师在讲授“楞次定律应用”时 ,总喜欢用这个演示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对此实验一般有下面两种说法。说法 1:合上图 1中电键时 ,铁芯线圈中电流i1 增大 ,铝环内空间有图 1所示的增强的磁场 ,铝环内磁通增大。根据楞次定律 ,铝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i2 磁场必阻碍原磁通增大 ,故环内产生一个与原磁场相斥的感应磁场 ,使铝环向上跳起。说法 2 :合上图 1中电键时 ,铁芯线圈中电流i1 …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90年第2期第25页介绍了刊登在美国《物理教师》杂志上的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用线将两个铝环和磁铁悬挂起来,让磁铁摆动,带动闭合环摆动,而开口环仍静止不动。这样不仅使实验现象更为生动、可见度更大,而且还可以演示磁制动作用以及闭合环对磁铁的作用。笔者在实验中发现此装置稍加改进即可成为一种演示受迫振动、共振现象的新仪器,现简介如下。如图2所示,两铝环均用闭合环。摆动磁铁,左边的铝环很快即可达到较大的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对几个实验现象及有关习题的分析 ,进一步熟练掌握楞次定律 .2 .通过上述分析 ,进一步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另一种应用方法 ,即当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线圈 (或磁体 )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时 ,感应电流的磁场 (或导线受到的安培力 )总是具有阻碍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的作用 .3.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电磁阻尼现象和电磁驱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牢固树立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电磁阻尼现象和电磁…  相似文献   

20.
韩波 《考试周刊》2007,(20):105-106
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握住这个难点分析“阻碍”的确切含义,从“阻碍”的几个行为表现去剖析,以使学生全面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突破难点,领会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