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相似文献   

2.
“宋有富人,家墙因雨而摧,其子曰‘不修,恐人行窃’,邻翁亦然。入夜,其家果失窃,然富人喜其子之慧而疑邻翁之举。”《韩非子》中这则寓言,在阐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与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之间的关系,即“情亲则物正,情疏则物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类似的故事。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  相似文献   

3.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学生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我们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凯歌响彻大地,春风又绿神州。在这一元复始、岁序更新之际,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向广大读者与作者道声新春好!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向默默耕耘在职工教育、继续教育这片沃土上的地质职教工作者、“两会”顾问、理事、兼职研究员、通讯员道声新春好!我们怀着友谊之情向国家部委期刊协作组的同志们、向与我们有联系的朋友们道声新春好!我们怀着  相似文献   

6.
心 理 学告 诉 我 们 :中 学 生 的 青春 期 特 征 使 他 们 对 爱 情 有 了 朦 胧的 渴 求 ,这 种情 感 的 奔 涌如 洪 水 ,疏 则 通 也,堵 则崩 也 。强 行 地 禁 止会 有 禁 不止 、有令 偏 行 ,既 然 如此 ,何 不 疏 而导 之 ?从 爱 情 谈 起,用 名人 崇 高 的 爱 情 范 例 来 激 起 他 们 对理 想 的 追 求 ,来 衬 出 他 们“ 爱 情 进行 时 ”的“小 ”来 。 我 们 也 是 过 来人,也有 着 情 窦 初开 的 时 候 。 当 年马 克思 、燕 妮 至 纯 至真 的 爱 情 ,曾使 我 们 羞 于 言 爱 ;宋 庆 龄 、孙 中 山建 立在 民 族 情 感上 的 爱…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写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兴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课太没劲了!”静心细想造成这种“苦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教者情、学者情、作者情这三情各自为政,没有产生共鸣,是我们的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应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凄。亲情是世人极重视的,有人将之喻为血浓于水,这话不为过。我们每个人在亲情的哺育下成长,在亲情的关怀下日渐成熟。然而感情可否作为我们认知事物的尺度呢?恐怕不能,智子疑邻的故事可谓众所周知,那个富翁笃信自己的儿子,父子情深,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缺乏了理智之思,对邻人无端怀疑,则是不应该的。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莫大的损失。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因宠信郑袖而信…  相似文献   

10.
情之可贵     
人间处处有真情,情到深处自感人。一个“情”字,让多少人魂牵梦萦;让多少人肝肠寸断,让多少人感激涕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之可贵,贵在真实;情之可贵,贵在感人!感人肺腑之情,总能引起人的共鸣,总能让人感同身受,总能让人如饮甘醇。好的电视剧,能让观众与演员同喜同悲,不外乎情;一条饿狼能够与人相处,不外乎情;仇人化干戈为玉帛,不外乎情;性格迥异,却白头到老,维系于情;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均关乎着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厄运当前,不离不弃……故人世间情总能扶危楼以即倒,挽大厦以将倾!既然,情有如此功效,人与人相处,就…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魏策》里面记载着惠子这样一段话:“今夫扬,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以杨柳比喻人才,教导我们既要培植人才,又要爱护人才。这是“四人帮”以及他们“阴魂未散”的余党所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要人才,摧残人才!然而人才毕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培养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无疑地是导致国家富强之路。因此,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靠谁来培养这支队伍呢?回答可能是一致的:靠广大的教师! 《管子·权修》中有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培养人材既是立国的长久之计,也是很不容易办成的事。在“振兴中华”的号召下,教育战线上的“园丁”们正在辛辛苦苦地为了“百年树人”而“风餐露宿”;在党的关怀下,在“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重又形成了一支极为可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质量上的缺陷和数量上的不足。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看到不少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践向我们昭示,情感的真切把握并非易事,并非任教师信手拈来,要它怎样就怎样。我们研究新的课堂教学之道,便很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情”探。一、情“缘”———问课堂情为何物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首先要明确“情”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人交往中,如果对方某件事做得很好,或某个方面很突出,很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你真有才!”“太有才了!”这当然能表现出赞叹者内心的景仰之情,但如果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不分人物的都这样称赞,那就显得干篇一律,没有新意了。  相似文献   

14.
“知”在荀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之知可分为两层:一层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即“别同异”;一层为对整体之道的认知,即“明贵贱”。在这两层认知中,荀子承认道之认知的优越性。而在荀子关于道的认知和体悟中,又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觙、孟子和有子等的靠苦行禁欲手段来体道的方式;一种是圣人或至人的自然体道方式。在描述圣人或至人悟道方式时,荀子提出了一种高明的清浊认知理论,这一认知理论使其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境界。虽然荀子在“知”和知“道”的领域提出很高明的理论,但其理论之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在后天认知理论上,荀子还是做出重要贡献,而荀子的认知论对现代认知论或知识观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生有两大精神支拄:一是事业,一是爱情,而对陆游来说,这两个世界都失去了:事业上,他希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然而此志终生未酬;爱情上,他20来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恩爱,伉俪相得,却追于母亲的压力,夫妻二人不得不忍痛分离。这一心灵的重创,使得专于情、深于情的诗人痛苦了整整一生.有人研究后发现,陆游的诗集中无一语言及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亦无一语言及对后娶夫人王氏的恩爱之情,但对于其只共同生活了两、三年的前妻,则多次在诗中念及,痛苦相思之情始终未减。直  相似文献   

16.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课堂教学既属教育学的范畴,也属心理学的范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因而课堂教学在遵循教育学规律的同时,必定还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而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划分观点不一。笔者比较倾向两分法,就是将整个心理活动分成非认知和认知,或者是情和知。显然这儿的情可谓“大情”,即非认知;这儿的知可谓“大知”,即认知。既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心理活动者,那么,教学中的情与知的问题必然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然而,我们不难看到,学校课堂教学中情与…  相似文献   

18.
<正>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关于此章的含义,《正义》解释说:“此章言人当贵己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不知己,故孔子抑云:“我则不耳,不患人之不知己,但患己不能知人也。“《邢疏”《集注》释同。  相似文献   

19.
<正> “学会学习”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古人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学贵有疑”等都隐含此意。当然,把“学会学习”作为科学命题以致人们予以自觉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情。这一研究对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颇有影响,笔者为之所动,故从“反审认知”在“学会学习”中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方面呈一陋见。因为许多对“学会学习”问题感兴趣的人大都把注意力投放在学生认知能力(如观察  相似文献   

20.
拾回的感觉     
挤出拥挤的车厢。到家了!骤然一种阔别的感觉涌现。风轻柔,如往昔;树飘摇,仍依旧,华发已生.唯有父母的颜容有难以抗拒的衰老,徒增许多牵挂、思念之情。嘘寒问暖之语让人感动,语重心长之语使人振奋。可是这都是次要的,要看到他们笑逐颜开才是永恒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永远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