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流行,导致不少人将“不教”作为理想教学的特征并努力追求。叶圣陶先生倡导“不教之教”,意味着能让学生获得发展的“不教”,需要以特定的“教”为前提。教师需要通过“教”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依靠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不教”赢得空间。教师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应试”与“育人”统一到一起,带领学生既积极、主动地追求考试分数,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当核心知识被教到了位,其他内容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互相契合,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宗旨是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不会的不教、会的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三个角度进行教学研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动技术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练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1,(41):91-92
如果将灌输式教育比喻为"给",将学生自主学习比作为"取",那么,很显然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学生自己"取"要远比教师"给"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所以,立足于"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理念笔者非常认真地展开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策略分析,希望可以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更好、更快发展。以下笔者就来结合自身教学的数学学科,谈谈如何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阳东红 《成才之路》2014,(13):59-59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好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漫游。  相似文献   

8.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下的“五疑伴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疑为主线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中质疑、探疑、释疑、馈疑、再疑,实现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重点介绍了“五疑伴学”教学模式及其运用,还阐释了运用这一模式后的相关反思。  相似文献   

9.
容莉 《文教资料》2007,(18):125-126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能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创新。中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赵峰 《现代技能开发》2013,(11):111-112
《模具制作》是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综合程度高,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是个教学难题。结合顾沛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探索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贯穿“教是为了不教”的思路,不断尝试、改进,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说法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最早提出的,不过其真正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还缘自叶圣陶先生的提倡和重新定义。近四十年来,人们对“教是为了不教”的研究包括四个层面,分别是解读层面、迁移层面、反思层面以及丰富内涵和构建体系层面。该理论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具有现实针对性、教育学理性、学术启发性。“教是为了不教”的研究是近四十年“高效课堂”探索工作的一个缩影,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变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教是为了不教。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能够给予学生以启蒙,教会他们思考问题,进而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致使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主要体现于先"扶"着走,再"牵"着走,最后自己走。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收效甚微,关键在于没有朝着"不需要教"的目标努力。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要改变"逐句讲解"和"精批细改"的陈旧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不仅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时也高屋建瓴地启示我们思考教学的策略,即如何"教"才能实现"不教"的目标呢?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结合教学案例和反思,旨在阐释语文教学中"教"的策略,以期与同行们一起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不教而教!”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即课堂中老师站上讲台的时间很少,讲台几乎被学生“占领”。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愿意留给学生自己出现错误的刺激,老师适当地把时间“让”给学生;适时地把讲台“让”给学生;适度地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激荡中得以提高,得到增强。其间老师每一句话都很精练、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却恰到好处,每一个板书都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老师常常在远离讲台的地方,让学生展开一场场思维的碰撞、思辨的表述,经反复玩味之后再与学生或剖析或探讨或教学生成。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渐渐地,以达到“不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和吸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3d Max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苏州古典园林元素漏窗为设计主题,并采用行功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究。在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走进计算机虚拟世界感受古典艺术与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19.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20.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