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0年 10月 17日,第四届韬奋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走上主席台荣领获奖证书者中,《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锡添格外引人注目。看到他,人们自然联想到他为特区新闻铸造的辉煌,联想到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曾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 42岁才到《深圳特区报》 出生于1941年的陈锡添,196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工作。1973年,伴随着二汽建设的全面展开,他调入《东风汽车报》(原名《二汽建设报》),并担任记者组组长。1978年,老家在广东的陈锡添为方便照料年迈的母亲,调至广州外…  相似文献   

2.
在2000年10月获得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时,冯并还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冯并在《经济日报》是老资格,有着27年从地方到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经历,又是国内最早一批新闻学硕士之一,这些为他在报纸采编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80年代初,冯并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任《大地》副刊编辑,于散文、诗歌之外,以杂文新秀著称。80年代的《人民日报》文艺部袁鹰主部,李希凡、缪俊杰副之,名重一时的兰翎、姜德明和漫画家英韬等都是各组的组长。冯并后来回忆这段生活,认为那是他学有师长、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位日报的老总;他,挚爱新闻事业,30余年激情不减;他,连续10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摘取一等奖;他,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日前,在全国新闻界人物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奖名单中,人们又看到了他的名字。从一名农村通讯员成长为一张中央大报的总编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樊增民 《军事记者》2009,(12):40-42
2009年7月15日,是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每一名曾经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报人,追忆起与《人民军队》报一起走过的美好日子,无不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位日报的老总; 他,挚爱新闻事业,30余年激情不减; 他,连续10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摘取一等奖; 从一名农村通讯员成长为一张中央大报的总编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当年随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采写出一篇推动“伟大的变革”的新闻,他的名字,已和他的那篇新闻——《东方风来满眼春》一起载入史册。他,就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原总编辑、《香港商报》现任总编辑陈锡添。4月1日,在阔别了《东风汽车报》27年后专程参加该报创刊35周年庆典的陈锡添,与该报记谈起那段激情岁月,谈起新闻工作,依然坦承——  相似文献   

7.
回忆起16年的新闻从业历程,李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 他说,这16年,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是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感觉对世界的探求、对生活的认知既无穷无尽又兴味盎然。 他说,这16年,也是电视媒体进入大发展的年代,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  相似文献   

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一历史的轮回,有时进行得迟缓,有时又来得那么的急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我们的国家兵连祸接,灾害频仍,许多百姓纷纷逃往关  相似文献   

9.
陈特安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并屡获中国国际新闻奖,多次被人民日报社和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学者型、领导型、作家型的编辑、记者。他能够获得第四届韬奋新闻奖。可谓实至名归。 积厚水 负大舟 陈特安在一篇谈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积累问题的文章里曾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出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出无力。”他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要加强积累,厚积薄  相似文献   

10.
回忆起16年的新闻从业历程,李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 他说,这16年,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是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感觉对世界的探求、对生活的认知既无穷无尽又兴味盎然。 “只有站在历史的前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合拍,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反映现实,才能更好地起到新闻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华。”这是李挺16年新闻工作的深刻感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获得“韬奋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抓住时代的变化 1984年,李挺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李挺对自己今…  相似文献   

11.
12.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红日当顶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李炳彦同志是在军队里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军事学术理论工作者。20多年来,他在军事学术理论园地里刻苦学习,勤奋耕耘,成绩突出,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曾被评为总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他1992年被评为为高级编辑,1993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是总政治部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14.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经红日当头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范蓉又跨跃了个人事业的新高度——荣获中国第三届“韬奋新闻奖”。 从事新闻工作16年,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集采、编、播、控于一身的全国闻名的节目主持人,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一尊尊奖杯、一件件奖状和证书也许能做出诠释。但奖杯和证书都无法告诉  相似文献   

16.
异彩纷呈的电视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受到强烈冲击的广播怎么办?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夜话谈心直播节目《星星点灯》以其倾诉性、交流性、参与性和主持人独具魅力的主持深得听众喜爱,愈办愈火,为竞争中的广播媒体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可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2月17日-18日,第四届长三角CIO发展论坛在合肥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为推动长三角地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沟通交流机会。文章综述了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代表的主要报告内容,以期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在实体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加速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经济逆势发展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李树田的办公室,他已在那里等了,不光是人,还有为我准备的尽可能详细的个人资料,甚至包括一些年代久远的照片,以及一本有些泛黄的诗集——那上边记录了这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李树田来自河北一个普通农家,父亲为维持生计在京城一家纸行做店员,经营笔墨纸砚之类,母亲在农村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读过私塾、见过世面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他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东北辗转到西南,又从西南来到北京,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华社分社社长,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对新闻工作最初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至今仍像30年前一样战斗在采编第一线,将一片赤诚之心,化作对党和人民满腔热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新闻人生。 他就是李新彦。  相似文献   

20.
“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 李尚志常说,“新华社记者应是历史的摄影师、时代的摄影师,应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他的政治记者生涯开始于70年代末,那正是改革开放航船扬帆启航之时。从那时起,他见证了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连续亲历了20多年的“两会”报道,目睹了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大厅冉冉升起……他的笔端流淌出的一篇篇消息、通讯、特写、述评,无一不紧搭时代脉搏,无一不聚焦“现实生活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