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简单说吧,“话场”就是老百姓日常劳动工作之余,三五成群聚谈闲聊的那个场子。俗语说的“赶话场儿”指的就是这个。在这种话场里,话题是自由的,话语是平等的,同仇敌忾可以,争论抬杠也行。劳作之余,芝麻绿豆,冷暖阴晴,尽着兴,可着劲,说完了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门。同时,社会内在的规范诸如道德标准、价值尺度,经过话场对:多元话语的淘漉、过滤,逐渐沉淀下来并不断巩固。个体和社会都在话场中不断进行着内在的调整和校正。  相似文献   

2.
别相信你又遇上了引力场、宇宙场一类相当深奥的抽象术语。“话场”既非本人创造,也不是某一科学理论的概念名词。在往昔日常生活中,它曾活跃于民间。现在重又提及,可以说是看过《实话实说》之后蛰伏已久的直觉冲动。 简单说吧,“话场”就是老百姓日常劳动工作之余,三五成群聚谈闲聊的那个场子。俗语说的“赶话场儿”指的就是这个。在这种话场里,话题是自由的,话语是平等的,同仇敌忾可以,争论抬杠也行。劳作之余,芝麻绿豆,冷暖阴晴,尽着兴,可着劲,说完了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门。发了牢骚,听了趣事,有了新知。疲惫也消散了…  相似文献   

3.
王瑛  阮青 《青年记者》2016,(36):58-60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话语权力理论,指出话语不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权力的载体,人能够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①权力话语理论对后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制造着“西方话语”,传播着“国际话语”,垄断了国际话语传播领域.用“西方话语”体系传播和解释“中国话语”的结果,是中国在国际上患了“失语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彭鹏  曹娟 《现代传播》2023,(12):48-5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现实挑战、建构未来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范式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话语表达、话语动员、话语更迭显示出主旨明确、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契合性。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当前多元文化场域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阐释力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未来话语体系的智能化深层构境中,需要洞察“视觉化”传播趋势、嵌入“算法式”传播话语体系、构造“沉浸式”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6.
张铮  刘晨旭  邓旸 《传媒观察》2023,(12):97-104
“小镇”是一个近年来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复杂概念。它并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指称,还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多主体共构、多社会背景、多话语基础、居于城乡之间的文化概念。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二元区隔观和去中心化的双向流动观这两种城乡观念之下,不同主体在社交媒体中对“小镇”的话语建构也存在着差异。个体话语创造了想象空间并影响着“小镇”的社会现实建构,同时促进了乡村资源在城市中的再生产;新闻媒体受社交平台上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关注“小镇”个体、群体的需求和声音,促进“小镇”成为百姓的“小镇”;政府和商业机构通常将“小镇”建构为以田园景观、民族风情等文化意象为突出特征的场域,以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本研究为借助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小镇”形象、深刻理解“小镇”的内涵及其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娟 《编辑之友》2023,(6):91-99
民国时期,针对政治类谣言、经济类谣言、娱乐类谣言、社会类谣言,670家报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辟谣,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三种辟谣话语:解释性辟谣话语、教育性辟谣话语、规范性辟谣话语。上述辟谣话语和辟谣实践背后,潜藏着一种内在逻辑:民国时期报刊辟谣,不仅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报人和报刊事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新民”和“共意”基础的话语实践,也是“救亡图存”“前途选择”的“唤醒国民”的实践。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报刊辟谣实践,不仅承载着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责任,也体现着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语境下,寓意美好的“媛”不断遭到意义解构,通过“定义”“迁移”和“固化”逐渐被污名化。本文从话语实践角度考察近期“媛”的污名化传播中个体及媒体的卷入过程,指出“媛”的污名化既体现着舆情热点传播的一般性特征,又凸显出当今两个舆论场的交织力量对公共话语施予的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话语既反映和描述社会,也会"构成"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对此可以套用一句话来解释: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何谓"话语"在对我国新闻话语体系的流变进行历史考察前,需要解释相关概念。"话语"是被各学科广泛使用的词汇,但它的含义并非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2,(4)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标语在城乡基层疫情防控宣传、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防疫标语与网络流行语深度融合,实现主流话语的社会化表达,通过网络群体传播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影响力。防疫标语以情感共振构建社会认同,这种话语模式通过对个体情感、行为的具体化演绎和对伦理关系的故事化表演,表征出疫情防控措施倡导的新社会规范,避免了因行政命令的生硬给民众带来接受压力,也通过情绪情感体验驱动了人们的行动力。“硬核”防疫标语对劝诫警示的粗犷化展现,是乡村政权等基层治理主体的权力话语生产,其强指令性色彩体现治理主体履行防疫责任的坚决态度和决绝做法。标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基层治理中发挥了较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新基层社会动员方式,化解官方话语困境,应探索完善标语在社会治理中的话语生产和传播途径,以实现官民话语融合和“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戴清 《现代传播》2003,(5):108-110
批评的危机是近年来理论界、批评界有目共睹的一个基本文化事实 ,分析其成因并应对这一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从不同思想文化资源、不同学术理念中汲取重新建构批评格局的学术动力与思维方法 ,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学界有识之士共同致力于探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一、对批评的批评与反思批评的边缘化既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伴生物 ,也有着批评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批评式微恰恰是这种外在、内在因素作用的总暴露。 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勃兴 ,精英话语经历了一个被不断抛离公众话语场阈的边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艳 《出版科学》2010,18(6):28-30
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城",充满种种话语.编辑团体同样以"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编辑话语是编辑行为与编辑文本的总和,体现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话语与其他话语的交流对话,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璐荣 《青年记者》2017,(11):58-59
上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通过《作为话语的新闻》第一次把话语研究与媒体研究结合起来,并认为媒介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①因此,纪录片的话语模式成为其内在本质的一种整体外化表现.同时,话语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活动,也是纪录片创新创作的主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攀 《传媒观察》2015,(2):23-25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旋律。而就目前社会话语场域中,传统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都存在着各种深刻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传统话语体系碎片化,新媒体平台成为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本文从法律角度对这种话语乱象进行深层次剖析,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社会话语困境,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加速了中国大陆的社会转型与剧烈的社会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信息传播资源与公共信息在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和流动,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在媒介上的话语表达、形象呈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中国媒介话语结构一直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逐渐下降的视线,进入媒介话语圈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话语范围也越来越宽.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阶层固化,层级拉大等新问题,结构偏斜、话语单调等问题一直存在.微博等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下层市井、草根阶层和弱势群体进入话语圈,冲击着新兴上升阶级和以往权贵阶级希望稳定的权力新结构,造成了激烈的话语冲撞,并扩展到媒介空间之外造成社会生态波动.本文试图分析在新社会形势下和新媒体冲击下的不同社会阶层为主体的重大突发事件及其政府或企业公关应对,可以看出媒介话语呈现与现实话语的差异与历史变化,透视出媒介及社会对当今各阶层迥异的观看视角和传播偏倚,呈现出中国媒介空间中的社会各阶层话语结构失衡问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呈现出镜像的两极化;经理人阶层的崛起与窘迫;私营企业主话语权力幻象;专业人士的边缘化和媒介知识分子的崛起;“霸道”的城管:办事人员乱象;钉子户:市民阶层借助新媒介维权;悄无声息的个体工商户;最贵理发费:服务业者的负面声息;被关注的农民工与被遗忘的蓝领工人;税负与贫困:农民的灰色群像;等等.媒介话语结构变构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分化.舆众组成结构——精英阶层为核心的意见领袖、中产阶级作为话语主流和弱势阶层的边缘带形成的同心圆结构.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出于对社会生态和话语结构的责任,文章还试图对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事件公关的过往得失深入反思,并探索媒介话语结构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记者生活场”在本文中是指记者特有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由于管理体制、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新闻记者的生活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生活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记者的心理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0.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