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位日报的老总;他,挚爱新闻事业,30余年激情不减;他,连续10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摘取一等奖;他,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日前,在全国新闻界人物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奖名单中,人们又看到了他的名字。从一名农村通讯员成长为一张中央大报的总编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1992年的3月26日—31日,我国重要媒体和海外众多有影响力的大报几乎同时在头版位置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篇通讯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和显著的新闻成就,摘取了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桂冠。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66届毕业生,现任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总编辑陈锡添。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新闻评论家冯并,男,汉族,原名冯拉,中共党员,1945年生,河北阳原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经济日报评论部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现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作为分管经济日报评论和理论工作的副总编辑,冯并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大事多、喜事多的1999年里.他在上半年直接主持有关科索沃事件和揭批“法轮功”的宣传报道,下半年又参与组织庆祝中…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位日报的老总; 他,挚爱新闻事业,30余年激情不减; 他,连续10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摘取一等奖; 从一名农村通讯员成长为一张中央大报的总编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位复合型报人──记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冯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工作涉及的专业与领域颇多,在新闻采编之外,广告、发行、印刷等等,都是自成一体的行当,彼此之间的差异与跨度甚大,因此,最需要复合型领导人才。不过,在报纸工作的现实环境中,真正能在报纸事业中既懂新闻规律、又懂市场规律,能编报纸,又能搞管理与经营,这样的老总实在不多。 冯并就称得上是复合型报人。今年9月,第四届韬奋奖评选揭晓,经济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冯并同志荣获此殊荣。新闻同行都知道,韬奋奖是颁发给编辑工作成绩卓著的编辑的,但冯并在获此奖时,在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编委分工负责的除了理论、评论这些…  相似文献   

6.
2000年 10月 17日,第四届韬奋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走上主席台荣领获奖证书者中,《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锡添格外引人注目。看到他,人们自然联想到他为特区新闻铸造的辉煌,联想到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曾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 42岁才到《深圳特区报》 出生于1941年的陈锡添,196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工作。1973年,伴随着二汽建设的全面展开,他调入《东风汽车报》(原名《二汽建设报》),并担任记者组组长。1978年,老家在广东的陈锡添为方便照料年迈的母亲,调至广州外…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5,(8):F0002-F0002
陈贤德.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1944年9月出生.1961年7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师宣传干事。1967年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曾担任全军新闻系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投笔从戎44年,当编辑、评论员38年。撰写社论、评论员章和论405篇.获奖16次,其中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  相似文献   

8.
回忆起16年的新闻从业历程,李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 他说,这16年,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是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感觉对世界的探求、对生活的认知既无穷无尽又兴味盎然。 他说,这16年,也是电视媒体进入大发展的年代,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  相似文献   

9.
1961年,陈特安以当年复旦大学文科各系录取新生中英语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这所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以后要干新闻这一行,只是想做一个学者。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成了中央党报国际部的负责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学者型、领导型、作家型的编辑、记者。厚积而薄发 陈特安以成绩优异而留校从事世界经济研究,他当时的研究方向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然而,“文革”的动荡使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研究工作,到工厂去当车工。由于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工余辛勤耕耘,后来到解放日报理论部工作。1…  相似文献   

10.
李炳彦,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少将。1965年2月入伍,曾任师、军新闻干事。1978年6月调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工作。1988年被评为主任编辑,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第二届韬奋新闻提名奖,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曾被聘为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学院(原参谋学院)兼职教授,全军新闻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我军军事谋略学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军事统筹学会军事谋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等。独立、与人合作…  相似文献   

11.
陈特安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并屡获中国国际新闻奖,多次被人民日报社和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学者型、领导型、作家型的编辑、记者。他能够获得第四届韬奋新闻奖。可谓实至名归。 积厚水 负大舟 陈特安在一篇谈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积累问题的文章里曾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出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出无力。”他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要加强积累,厚积薄  相似文献   

12.
回忆起16年的新闻从业历程,李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 他说,这16年,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是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感觉对世界的探求、对生活的认知既无穷无尽又兴味盎然。 “只有站在历史的前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合拍,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反映现实,才能更好地起到新闻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华。”这是李挺16年新闻工作的深刻感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获得“韬奋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抓住时代的变化 1984年,李挺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李挺对自己今…  相似文献   

13.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红日当顶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李炳彦同志是在军队里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军事学术理论工作者。20多年来,他在军事学术理论园地里刻苦学习,勤奋耕耘,成绩突出,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曾被评为总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他1992年被评为为高级编辑,1993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是总政治部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15.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经红日当头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异彩纷呈的电视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受到强烈冲击的广播怎么办?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夜话谈心直播节目《星星点灯》以其倾诉性、交流性、参与性和主持人独具魅力的主持深得听众喜爱,愈办愈火,为竞争中的广播媒体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可  相似文献   

17.
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李树田的办公室,他已在那里等了,不光是人,还有为我准备的尽可能详细的个人资料,甚至包括一些年代久远的照片,以及一本有些泛黄的诗集——那上边记录了这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李树田来自河北一个普通农家,父亲为维持生计在京城一家纸行做店员,经营笔墨纸砚之类,母亲在农村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读过私塾、见过世面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他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东北辗转到西南,又从西南来到北京,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华社分社社长,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对新闻工作最初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至今仍像30年前一样战斗在采编第一线,将一片赤诚之心,化作对党和人民满腔热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新闻人生。 他就是李新彦。  相似文献   

19.
“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 李尚志常说,“新华社记者应是历史的摄影师、时代的摄影师,应担当起时代摄影师的职责。”他的政治记者生涯开始于70年代末,那正是改革开放航船扬帆启航之时。从那时起,他见证了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连续亲历了20多年的“两会”报道,目睹了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大厅冉冉升起……他的笔端流淌出的一篇篇消息、通讯、特写、述评,无一不紧搭时代脉搏,无一不聚焦“现实生活中新  相似文献   

20.
霍邢平,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现任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在记者站、理论部、工商部、总编室、夜班编辑室等岗位工作,十多年上夜班默默为记者和通讯员选题采访、修改稿件、规划版面,为年轻同志的成长尽心尽力,受到记者和通讯员的敬重。 霍邢平组织策划、采访撰写、编辑审定了大量重要稿件,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