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合西学先驱和经学宿儒于一身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学习西方教育,以图自强,这可从他对教育地位、教育改革、教学教法、留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认识中反映出来。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于当时,而且惠及后世。  相似文献   

3.
洋务派能够启动近代留学教育,主要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粗糙的.但它播下了中国现代性的种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是晚清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因素之一。从纵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从横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也适应了世界之潮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留学教育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洋务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洋务理论家。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见仁见智,颇有争议。本文试图从郭嵩焘洋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征入手,对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知情、顺势、求理乃办洋务的根本 郭嵩焘认为:“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可以看出,郭嵩焘已意识到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局势里,指出“洋人之强,与其逼处中国,为害之深,远过于前代。而其借端陵藉,乘衅要求,中国与之相处,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未”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陈炽认为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很大缺陷,他从拯救民族危机的高度,主张发展留学教育,完善留学方式,培养实用人才,变通科举制度,发挥留学人才的积极作用。以留学教育为参照,他主张改革洋务教育和书院教育,加强实用技术教育;主张利用驻外使署机构,译介传播西学;发展海外华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合西学先驱和经学宿儒于一身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学习西方教育,以图自强,这可从他对教育地位、教育改革、教学教法、留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认识中反映出来。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于当时,而且惠及后世。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发,提出了“查理、势而求应付、了事之方”的外交方针,具体措施包括:在“倾诚以外国相接”的前提下,“通知洋务”,寻求“应付之方”;主“和”;制定商法,按一定成案处理中外纷争;严守条约,对教民与当地人民严加管束;慎选使臣等几个方面。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是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对当时局势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也必然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湖湘洋务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近代教育思想,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多,成果较少,且多集中在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代表人物的个案上,缺乏整体考察,未能从文化视阚进行研究,并深挖其西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首先提出在留学中学习西方"实学"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留学地位的思想家。他认为洋务派的派遣留学有局限,并且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在出使期间,他积极推进当时的留学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他的留学思想和实践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上承“经世”,中主“洋务”,下启“维新”,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崎岖坎坷、风云变幻的人生,造就了他针砭时弊、拯救国家的政治思想,反对科举、倡导新学的教育思想和审时度势、主和避战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卡连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同时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父母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对孩子教育要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但不能娇惯、体罚孩子;学校应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另外对子女的性教育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但他断言独生子女很难教育是没有根据的。总之,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很多思想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冯桂芬是学术界争议颇大的人物。关于他的思想的评价,大体有三种意见:有的把冯桂芬视为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有的认为冯桂芬属于洋务派,亦即反动的、卖国的思想家;有的把冯桂芬划归“早期维新派”。笔者认为,冯桂芬是洋务思潮的开先声者与洋务思潮起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洋务派纲领的首先提出者,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洋务派纲领的首先提出者我们评价冯桂芬的思想主要依据其代表作《校 庐抗议》。据《显志堂稿·吴云序》称,是书为冯桂芬1860年避居沪上所作,成于1861年。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  相似文献   

16.
容宏的教育救国实践、教育近代化主张,尤其是其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不能苛求。其事迹启示致力于先进化前进方面的当代人正确处理中西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75年,郭嵩焘上书同治帝,借海防言说洋务之事,其《条议海防事宜》奏折之中的"三策"和"四条"高度浓缩了他的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对洋务运动甚至对整个社会一针见血的批评,也不乏对西方社会先进之处的赞誉。郭嵩焘是洋务派的智者、维新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陈炽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军事的密切关系,主张引进"西用"之学,改进留学教育方式,完善洋务教育,改革传统书院教育,变通科举制度,开展妇女教育,大力发展实用技术教育,广开用人之途。其教育思想显露出明显的实用色彩。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彭小虎 《教育科学》2001,18(2):11-14
本文认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应包括三个层次,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态度;作为一种原则,它不仅仅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渗透到学校的管理、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不仅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强调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建立统一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