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亻舌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牛羊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望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闺 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由于受到古代哲学用形象阐释玄理的习惯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就形成了以人物的情感、外貌、神情和行为描写为主的创作传统 ,重在借助于环境营造优美的意境 ,抒发…  相似文献   

2.
上次我们赏析了《诗经》里的作品《芣苢》,今天再跟大家一同赏析一篇《诗经》里的作品,那就是“王风”里的《君子于役》。诗分两章,每章八句,请阅读——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 曷其有佸? 鸡棲于埘。鸡棲于桀, 日之夕矣,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羊牛下栝。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苟无饥渴。这是一首妇女思夫的民歌。她的丈夫在外服役  相似文献   

3.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大自然中最辉煌壮丽的一景 ,然而 ,古人又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基于夕阳的这一特殊属性 ,古人赋予它双重意蕴 :辉煌中暗含着凄怨 ,壮丽中包裹着哀愁。夕阳意境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太阳下山了 ,鸡、牛、羊纷纷归巢 ,而亲近的人儿却不见回来。此情此景 ,怎不勾起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呢 ?《君子于役》奠定了夕阳寓相思这一主题的基调。唐代温庭筠的《…  相似文献   

4.
《管锥编》(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责任编辑周振甫 )第 10 0页引《诗·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牛羊下来———牛羊下括。”按 ,“牛羊”当作“羊牛”。《郑笺》 :“鸡之将栖 ,日则夕矣 ,羊牛从下牧场而来。”朱熹《诗集传》 :“日夕则羊先归而牛次之。”小字本“羊牛”误倒置作“牛羊”。《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 :“按 ,倒者误也。二章经文别本亦或倒 ,但唐石经以下至毛本皆不误。凡各本皆不误 ,唯别本乃误者也———因经注本及注疏本固未尝误 ,不烦正也。”第 191页引《诗·卫风·氓》 :“女也不爽 ,士二其行。”按 ,“二…  相似文献   

5.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抒写家人远离,亲人相互思念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比比皆是,而开启先河的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中“国风”的精髓。在《诗经》中写相思之情,悲凉之感的作品又尤以《君子于役》为胜。如果要评一评《诗经》的代表作的话,无论从内容、形象、语言等各方面来说,《君子于役》都理当入选,它使男子汉震颤,使妇女们忧伤,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之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呢?诗作起句以陈述和感叹点明了丈夫在远方长期服役,不知何时回归的现实状况,以此奠定了金诗的感情基础,接着运用比兴手法,使感情客观化。作者为我们写出了下面一些意象:院子里的鸡、住房旁的鸡窝、徐徐落下的夕阳、缓缓下山的牛羊,这些朴实的现实生活场景是情感客观化的手段,它们组成了鲜明生动的意境:夕阳西下,黄昏到来,院子里的鸡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从诗人探寻“天理”媒介,发展至抒发感情的载体,再到诗人精心描绘的景物,先唐诗歌中的夕阳意象经历了理一情一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8.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看不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9.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日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  相似文献   

10.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篇目。它们作为写景抒情的古典名篇,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为后世喜爱和传诵。《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都将思想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  相似文献   

11.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相似文献   

12.
【中考原题】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各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13.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14.
常见房间日暮,不知身在何处。作业堆如山,却和周公相处。迷糊,迷糊,何时“刑期”结束?如梦令·书房抒怀@朱庆倩!(224000)$江苏东台市唐洋镇小学火炬文学社  相似文献   

15.
一、文言诗文(30分)1.按原文填空。(6分)(1),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梦江南》)(3)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4),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诗经·君子于役》)(5)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2.结合要求按原文填空。(5分)(1)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表现作者攀登西山后,酩酊大醉而忘却时间的句子是:“,,。”(2分)(2)《出师表》中体现了历史典故“白帝托孤”的语句是:(1分),。(3)请你参照“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清晨的…  相似文献   

16.
传说中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才能在鹊桥渡河相会,那一天总会下雨。就这样,夏夜上演着一出聚散分离的动人故事,永不落幕……终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太阳渐渐远去,天色也黯淡下来。不知何时,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天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相似文献   

18.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里一篇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产生于东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该诗全篇都在采用农家口语化的言辞,并营造出薄暮黄昏的审美意境,以一个思妇的口吻,深情地吐露出她对久役于他乡的"君子"无尽的相思和忧念。可以说它对中国闺怨诗歌的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应好 《学语文》2004,(4):35-35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奉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家长》1999,(2)
戒烟妻子:戒烟日又到了,你的烟不知何时才能戒掉? 丈夫:虽然我戒过多次,但这回是动真格的了。妻子:这话我听过多次,谁能信你。丈夫:不信?咱俩赌一条红塔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