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是当今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充分吸取中华孝文化的营养精髓,以滋养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之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在德育工作中应重视育德的多开端性,把孝德的起始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首位,重视师生的自我品德修养,把孝德作为师生完善自我道德的动力和保障,重视孝德建设的广泛性、实践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孝道、弘孝德的浓厚风气。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是进行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提出让孝德教育走进品德大课堂的几点建议,力求走进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心怀感恩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3.
魏芳 《学前教育》2023,(19):8-11
<正>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里的“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体现的是教师师德,而另一方面强调的则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育德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重要的育德能力,在幼儿品德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因此,育德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课题。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支点,挖掘教育过程中的育德因素,深化育德意识,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传统孝德的内涵发展、现代价值,以及当代孝德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弘扬孝德的对策。实行孝德教育与法律制度保障并举,是摆脱中国孝德现实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 ,也同样产生育德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借鉴 ,逐渐完善。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那么德育将会变得像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魅力。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而 ,其教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在里边 ,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 ,而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 :即如何去适应社…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要活动,更要求实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更要注意在活动时加以正确引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生成,在生活中育德”。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基于这种认识,荆门市掇刀区双泉小学选择孝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学生开展新时期孝德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感恩”。
  学校将孝德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感恩师长的优良品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年开展“十个一”(一份孝德手抄报、一次孝德教育主题班会、一次孝德故事会、一次小孝星评比、一本孝心足迹、一篇孝德习作、一次行孝图片展、一次孝德歌咏会、一份明德报、一次公益活动)孝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和家长都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回报的温情。  相似文献   

9.
“育德能力”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能力。所谓“育德能力”其实就是狭义的“教育能力”,它与“教学能力”相对,包含在广义的“教育能力”的概念之中。“育德能力”与“教学能力”在概念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为“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教育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育德能力”也应当是学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科 《考试周刊》2010,(14):197-198
“孝”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部分大学生孝德观念缺失,因此开展大学生孝德教育对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概括了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特征——“言传身教”,其中“言传”更是教师的关键专业能力。然而,由于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等师范教育中对“言传”的声音要求、内容要求、“言传”的思维能力和转换能力的缺失或漠视,使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大为减低。对此,笔者提出了教师何以成为教师的命题,旨在明确教师关键的专业能力——“言传身教”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的德育主张 ,当前颇有势头。然而 ,“人性本善”至今并无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上的科学实证的根据。“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 ,这只表明了主张者的一种教育理想 ,表明主张者对当前德育中弊端的痛恶的心绪与抨击 ,然而 ,这种预设并不科学 ,逻辑也不周延。“人性本善”论 ,只会导致德育自发论。德育关键在于育德 ,德育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 ,并主导着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孝德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孝德教育,是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举措。自2011年3月以来,荆门市掇刀区双泉小学(以下简称“双泉小学”)启动孝德教育,拉开了“弘扬孝德文化,打造孝德双泉”的校园文化建设帷幕。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该校通过营造校园孝德文化氛围、挖掘孝德课程素材、践行孝德实践活动等全面推进孝德教育,引导每一个孩子“孝亲尊师”“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4.
“成人教育教师”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所有能够为个体的终身学习需要提供满足和服务的人都可能成为某种层面、某种形式和某种意义上的成人教育教师,它既有一般教师的特点,又有与一般教师尤其是传统学校的基础教育教师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它具有职业的复杂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发展性,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教师的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成人教育教师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成人教育教师自己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互动交往和创造再生、自我更新和理论提升、言传身教和全面育人等观念,拓展自我,并且以自我的发展作为表率,为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5.
安娜 《中国德育》2005,(1):63-64,79
“德育课程”是“课程”的属概念,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与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有关、执行育德职能的课程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实质是“育德”。育的意思是“养”,养即涵养、熏陶、培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师资队伍弱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能够有力地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试论如何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当前,我们要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继承者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育德能力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育德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培育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具有全员性、关系性和价值性。育德能力以教师的道德和人格为前提,以育德活动的组织引导为核心,以教师的道德行动为关键。教师教育和培训要把育德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增强教师育德的自觉意识,开设相关德育课程,重视德育活动及其反思,建立和完善育德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推进育德能力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