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观(1049—11001,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赏识。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由于卷入新旧党争.始出为杭州通判。既而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县),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秦观在郴州写作了此词,抒发贬谪之恨。  相似文献   

2.
秦观后期词明显有一条渐进的自我成熟路径,所以将秦观词与其人生相结合的整体观照,可以清晰看到秦观词发生转变的历史时间点为绍圣元年,经历四年的贬谪颠沛之苦的积累发酵之后,最终由唯美细腻的婉歌转化为倾吐自我生命的极致悲曲,完成了词风的转型成熟。  相似文献   

3.
秦观、黄庭坚在绍圣元年以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都出现了转型。二人感伤苦闷与故作旷这的创作心态、含蓄典雅与疏宕奇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北宋中后期词人创作从“歌者之词”向“诗人之词”的转变,对南宋以来的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绍圣元年的哲宗新政,新党当权,是旧党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转折点。苏门文人在绍圣之后的贬谪,几乎是“各在天涯”。其中张耒多次被贬谪,居无定所,秦观也一贬再贬。然而,他们对待贬谪的态度却并不一致。文章试图从张耒、秦观贬谪期的诗作分析两人贬谪时期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秦观贬谪词是词人在绍圣元年(1094)至元符三年(1100)所作,代表了秦观词作生涯的最高峰。基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从文本之外的贬谪地动态分布来分析秦观贬谪词,吴越、荆楚和岭南文学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促使秦观贬谪词书写由华丽化向清淡化转变;从贬谪词文本呈现出的空间构建模型及空间特点入手分析,发现其空间书写对象以宫室建筑和水域空间为主,空间观感呈现华丽与清冷共存的特点,也反映出词人心态由对往事留恋向现实绝望转变。从空间视角对秦观贬谪词进行审视,会对地域与词风、词作本身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祐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而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一再的变动和颠簸,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情绪也极度低沉。  相似文献   

7.
一、对教学材料及教学对象的理解1、通过《迢》诗感受汉五言诗的节奏,感觉《古诗十九首》“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王夫之《姜斋诗话》),“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的风格。2.通过《鹊》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秦观传》)的词风,以及词格平仄的诵读要领。  相似文献   

8.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没有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而是沿袭了柳永的婉约风格,被誉为“婉约之宗”。秦观词的题材内容狭窄,情调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很高,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影响较大。现概述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9.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10.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首词写于词人秦观被贬处州监酒税之职时。当时此词一出,名扬于天下,获得恩师苏轼题写跋  相似文献   

11.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12.
地僻官闲亦可休,更承风旨苦吹求。儿曹积毁能销骨,误了东坡误少游。这是清朝康熙中期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地区)知府刘廷玑题写的《姜山宋酒税署故址》诗①。它概括了秦观贬官处州时期的闲职生活,遭“吹求”的险恶政治处境,更表达作者对新党佞臣“积毁”行径的无比憎恨,对被“误”的一代才上秦观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3.
秦少游以词名家,他的婉约词被称为“词之正宗”(清先著《词洁》),又有“词坛颇袖”。(清陈廷掉《白雨斋词话》)之誉。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只是为词所掩,人们重扣了他的词却忽略了他的诗,少游观存诗二百四、五十首。分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探讨他匍后期的诗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整个文学创作基本特色的认识。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这是就地前期的诗歌而言的.秦观早年的诗风十分鲜明,在他的师友间得到了异口一词的品鉴。张来在评论苏氏及同门友人的一首诗中说:“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鹏峭霜…  相似文献   

14.
陈汝锡陈汝锡,字师予(一作师禹),处州青田人,生卒年不详。汝锡从小聪明颖悟,喜欢作文写诗。曾有人把他的诗拿给当时大诗人黄庭坚看,其中有“闲愁莫浪遣,留为痛次资”等佳句,“黄击节称赏日我辈人也”。①陈汝锡登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官提举福建学事、浙东安抚使,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尽力。中兴之初,高宗从四明回到会稽时汝锡为领帅。他竭尽全力,把浙东这块遭金人侵扰  相似文献   

15.
秦观,后人称之为“婉约之宗”,在唐宋词坛上饮誉甚高,苏门四学士中,他的词远远超过了同门的黄庭坚、晃补之和张耒,黄尤推崇秦观,曾于诗中写道:“东南淮海惟杨州,国士无双秦少游。”苏轼也颇为赏识秦观,他曾说“秦少游、张文潜(张耒)才识学问为当世第  相似文献   

16.
在北宋词坛,秦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但他的词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究其原因,个性与时势使然。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豪宕不羁。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  相似文献   

17.
梁德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2-54,62
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敏感是秦观成为“伤心人”的重要原因,秦观的“伤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此相适应,秦观词中出现了不少诸如“斜阳”、“落花”、“东风”、“流水”等象征时间的意象。秦观虽有大志却性格脆弱,总是有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词中的感情显得分外沉痛。秦观词的生命意识。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绝对时间的长久。  相似文献   

18.
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强盛起来,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宋王朝则屡战屡败。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终于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安定了局势,显示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当时边上歌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在守边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的边塞词,《渔家傲》即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光,一片凄凉。“塞下  相似文献   

19.
"古之伤心人"秦观是有宋一代极为重要的一位词人。其组词《望海潮》,在他的词作中颇具有典型性。多舛命运与灵心善感双重挤压下,产生了这四首词作。而这四首词的描写内容,主要为前三首的怀古忧时和后一首的惆怅情意。在艺术特征上表现为叠加深婉意象,营建凄迷意境,巧用深隽语言,铺叙错综结构。其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对分析秦观其他词作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少年志向与北宋科举制度秦观,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主要经历了神宗、哲宗两朝,而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此间正是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科举等方面制度,处于大改革大变更的时期。秦观的生活道路,必然受到这个时代诸方面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秦观的家世,不详记载。他有《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写道:“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逢掖。议郎为名士,余亦黍词客。”由此可知,秦观的祖籍原在江南一带,后来迁徙淮海(即淮河,流经高邮湖)。他的远祖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