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安慰语是指当事人遭受不幸,失败,挫折而处于忧伤,气愤,痛苦,沉闷等消极状态时,说话人为改变其消极情绪所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在安慰言语行为中,采取合适的策略,是达到安慰他人,完成交际目的的重要途径。安慰语是语用范筹,它的实现必须依赖特定的背景。它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必须熟知和掌握的一种言语行为。本文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对安慰语进行阐述,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分析安慰语是如何达到安慰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英国哲学家J.Austi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及Seade制定的言语行为的四条规则对安慰言语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安慰言语行为进行定义,分析了相应的安慰策略并探讨了安慰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正确使用这一言语行为,完善语言交际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安慰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当听话者遭受不幸、挫折而处于忧伤、气愤、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时,说话者往往会采取安慰语来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通过对安慰语的考察,得出汉语中指导安慰的五大策略。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54):190-191
日语中的安慰表达是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之事,那么安慰他人这种语言行为就会经常发生。本文以四部日剧为调查资料,选取其中324例的安慰表达,分析男性和女性在采用安慰语策略方面的特征,进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以期更好地了解安慰语的语用功能,为中日的交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安慰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以言行事而达到以言成事,安慰是安慰者对被安慰者进行情感协调与沟通的过程。安慰的构成性准则是安慰得以成立的根本,其策略性准则的根本则是消极悲观情绪的不断协调勾通,最终趋向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6.
安慰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之一,对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家长和教师应如何促进幼儿安慰行为的发展: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行为学习榜样,对幼儿的安慰行为保持敏感并给予引导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当朋友遇到麻烦或挫折时,不予理睬是不礼貌和不合情理的,那么就常常需要给与遭遇烦扰的对方以鼓励和安慰。安慰是一种常见行为,然而安慰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当然,安慰的表达方式、用语、内容也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或实施安慰者的认识等因素而有所差别的。更进一步来探讨思考的话,不同国度文化背景下的安慰语表达应该也是有区别的。中日语当中常用安慰语的表现内容是不同的。即使内容相同,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本文试以汉语和日语为中心,在特定范围及场合下对中日两语言中的安慰语的异同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请求和拒绝是面子威胁言语行为的典型代表,并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可用以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中介语特色。个案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尚未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礼貌程度,因此加强建设旨在提高语用意识的教学系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尤其是礼貌地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英文商务书信语篇礼貌的语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书信语篇是言语行为的序列组合,Lakoff的礼貌规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不仅适用于言语行为,而且适用于篇章行为的礼貌语用分析。英美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首先考虑彼此之间的消极面子不受影响,同时更多地借助于句型来表达不同礼貌程度的言语行为。文本类型和语篇结构则是篇章行为对“面子”产生威胁作用的主要因素,必须有效地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学者们通过研究都认同不同文化和它们的特点都对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影响。非言语行为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通常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模式体现出支配何时,何地和如何进行非言语行为以及它所产生的结果的规律,因此这也体现了非言语的文化特性。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这篇论文的主题是研究和分析文化在交流中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对非言语的研究时放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中的,这些文化特征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燕  徐慧 《现代语文》2006,(11):92-93
很长时间以来,道歉语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在Blum Kulka&01shtain(1984)等学者实施的国际间合作计划“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CCSARP)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请求语和道歉语。Holmes(1989)、Trosborg(1987)、Suszczynska(1994)、Owen(1983)等许多学者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语等)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材料来自于对一个8个月到18个月大的儿童的日常语言观察。发现儿童在此阶段拒绝言语手段经历了三个阶段:非言语拒绝阶段、初步言语拒绝阶段和规律形成阶段。此规律主要是指在此阶段儿童抽象出了一个语言使用规则——"不+V"。这种否定表达方式只是用来表示拒绝。不涉及此结构的其他功能。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儿童18个月之前拒绝言语行为的变化讨论了语言能力问题。认为儿童在18个月之前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礼貌理论与面子观,以"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调查形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辅助语调控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性别、英语水平等维度对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辅助策略的选择都有一定影响。最后,文章就其原因做了实质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石璐 《海外英语》2013,(15):145-146
恭维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为了防止不恰当的恭维语运用可能造成的跨文化误解,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该文旨在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恭维语的句法和语义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恭维语跨文化差异是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恭维语是有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借鉴斯金纳提出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的理念和观点,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价值的言语行为教学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中日益盛行。本研究根据普通儿童言语行为的发展规律将其划分为初级言语行为、中级言语行为和高级言语行为,并对国外不同言语行为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从而为我国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的教学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委婉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语用学。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指出其成绩和不足之后,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委婉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最后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儿童言语表达中的语码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儿童语言使用的观察,旨在探讨儿童在言语表中的语码转换。观察发现,和成人的语码转换一样,儿童的语码转换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还未真正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这个儿童发展的转折期,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问题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在师生关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威压人”的方式收效快,但是对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师生关系的发展最终只能“适得其反”,而“寓情于理”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沟通交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潘庆玉 《学语文》2011,(2):52-53
《安慰》是一首充满童趣、纯净明亮的叙事小诗。它借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口吻、儿童的想象、揭示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苦难的时期人们所应坚持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真谛。作者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纯真、善良和诚恳.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就是这么几行短短的诗句,不知燃起了多少读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相似文献   

20.
致谢言语行为通过多样化的组合与变换承担了交际中的礼貌功能,合理利用致谢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各方的交际关系。由于汉英语言特点及其文化语境的不同,汉英致谢语在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过对它们之间异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语用失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