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认为,五四时期将公安派小品文和英国essay确立为散文的源流,是散文现代性理论的重要部分。散文源流辨析最终要提挈的是现代散文的文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包容着的文体特质。散文现代性理论创设不论在文体界说还是文体内质的设定上,均越来越向着essay和小品文倾斜,并把essay翻译为中国式的“小品文”,其中涌动着一种深刻的理论转变,应将这一名称看作具有丰富寓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名作一篇 困惑无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学散文 ,在“五四”时期居于思想革命的潮头 ,是以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为特色的 ,曰小品文 ,鲁迅并且说这“小品文的成功 ,是在小说、戏剧、诗歌之上的”。但到了30年代 ,随着思想革命的受阻 ,政治革命的兴起 ,散文分为两支 :一支是战斗性批判性极强的杂文 ,一支是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抒情散文。到了40年代 ,散文又为之一变 ,杂文固然因其时欢呼新时代而显得不合时宜 ,抒写个人情感的抒情散文也因“立足点要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而显得不呈亮色 ,于是有了以及时、客观、再现为主的通讯体散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其成功…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以“言志”坚守文学本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坚持认为文学是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对中国现代小品文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言志”既促成了现代散文的美学转型。也导致小品文故意脱离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4.
90年代都市小品文是对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都市散文创作较为恰当的概括,即:都市小品文是指创作主体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对都市日常生活有自己一番独特的体悟和感触,用轻松的文笔写成的篇幅短小的散文.都市小品文多见于报刊杂志,是繁荣的报业成全了它.  相似文献   

5.
通观“论语”时期林语堂的散文主张,其核心就是他推崇备至的幽默散文观理论。这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而且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坛散文批评滞后,60年代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打破沉闷空气,成为散文改革的宣言书,倡导现代散文的新范本: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提倡以“感性”与“知性”相济做为散文审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现代散文是中国新文学百花园中的繁花茂卉。鲁迅在三十年代谈到“五四”以来的白话散文时曾说:“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应该说,这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概括。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有个特点,它比较重视散文的理论建设。因此,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散文的创作繁荣和散文的理论探讨往往是相伴随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不仅有群星灿灿,人材济济的散文大家,也给我们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散文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品文概念的模糊,给小品文的研究带来了非科学性。小品文就其文体而言,指体制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语言隽永、笔调闲适,文以自娱的散文作品;其精神内核是自娱性和闲适性。小品文当起源于西汉滑稽短文。晚唐小品不属于小品文范畴;现代散文中的“匕首”、“投枪”式小品文当属于杂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初中期小品文期刊的繁荣以及林语堂所鼓动起幽默闲适小品文的热潮,是30年代上海文化工业起步和兴盛的结果。围绕小品文热而产生的种种争论辩驳,则凸显出现代作家对商业化文化机制或顺从或警觉或抵抗的心理。借助文化学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对30年代小品文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3.
茅盾论冰心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我国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他写过许多作家作品论,涉及作家甚多,冰心是其中之一。文章探讨了茅盾论冰心的原因(条件)、内容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随笔发展迅猛,其主要原因是:文学生态环境的日益宽松、80年代的文化热和90年代初人文精神大讨论、二三十年代小品随笔的大量再版、读者对滥抒情散文的拒斥。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正由于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系列攻击父权中心的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特征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极为繁复,以《新诗歌》派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论与以《现代》诗派为代表的走向综合的现代主义纯诗诗论之间的论争呈现出主流风貌;而它的支流很庞杂,主要有印象主义诗歌理论批评、现代解诗学、心理原型诗歌批评、"新批评"诗歌理论批评和新诗史研究。它们的合力使得在20年代确立起来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体系走向深入和成熟。同时,3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在接受前苏联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上,比起20年代来,面更广、力度更大,而且自觉意识也更强;因此,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表现得更足。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