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相应激励机制的完善。浙江是全国最早实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政策的省份之一。本文对浙江企业、科研院所实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分配的特点、经验成效、影响因素及原因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伍勇  梁巧转  周文光  魏泽龙 《软科学》2012,26(10):89-92
运用合作博弈理论,针对各主体参与开放式创新方式的异同,对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提高开放式创新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当各参与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时,应实施"差异化"的收益分配方案;而当各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相同时,应实施"公平化"的收益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3.
Shapley值在知识联盟利益分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的联盟收益分配方案,其思路是以"失去"某联盟成员造成的联盟损失来衡量该成员对联盟的贡献,并根据成员对联盟所做的边际贡献来划分联盟收益,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对于组织合理分配联盟收益,促进联盟长期稳定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与技术商品化的比较,对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股份化的存在领域、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运行结果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探讨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股份化是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其次,再从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股份化的利益分配出发,探讨技术股份、收益分配,按技术分配的机制、分配的结果特征、分配方式的组织机制特征,层层深入,进而得出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股份化也是技术股份参与收益分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技术要素股份化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促进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技术要素股份化的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现在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解很不全面,对技术要素股份化的方案要素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技术要素股份化后的股权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这都影响了技术股份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实施技术股份化的问题做一定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并引入科技服务组织的专业支持,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顺利实施、提高收益分配激励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对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的三阶段模型,识别了科技服务组织在收益分配活动不同阶段的独特作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收益分配准备阶段,科研单位需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行准确估值;(2)收益分配决策阶段,科研单位需结合科技成果特点和科研人员特质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自主规定的收益分配比例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科技成果的知识结构以及科研人员历史成果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收益分配方案;(3)收益分配实施阶段,科研单位需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收益分配过程进行协调与监督,保障收益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全文基于过程视角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多阶段模型,阐明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提出"知识光谱"作为科技人员分配激励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及陕西省关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以陕西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转制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例,说明了现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任培民  赵树然 《科研管理》2008,29(6):171-177
摘要:根据价值评价-利益分配的思路,提出了用期权-博弈整体化方法来尝试解决产学研结合项目利益分配的最优化问题。首先将产学研多方中各种可能的合作项目方案统一列出。在分析项目面临的风险、风险与复合期权种类的对应关系后,结合项目合作方的特点,对项目所含复合实物期权进行设计构造。继而利用复合实物期权二项式评价方法对项目期权价值进行评价。在多个合作方案价值评价基础上,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产学研利益分配比例。实例分析表明,应用本文方法能够实现合作各方资源贡献与利益分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联盟收益分配的群体协商模型及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之间收益分配存在着分歧和冲突的实际问题,提出联盟收益分配群体协商问题.通过对风险产生的来源以及联盟收益分配的合理性条件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可支持协商的收益分配模型,通过群体协商来找出各企业可接受的分配方案.实例表明,这种群体协商方法有利于提高联盟企业合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虚拟企业的二次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虚拟企业能否高效运行的因素很多,而收益分配方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各成员的合作态度与努力程度。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虚拟企业的一次收益分配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分析,得出了各成员一次收益分配系数及其部分影响因素、以及在纳什均衡下各成员的努力水平,进而提出了以激励为目的的收益再分配策略与以约束为手段的惩罚策略相结合的二次收益分配机制,以使虚拟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的收入满意度问题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浙江省11地区的2019名科技人才为研究样本,运用均值比较、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区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不同人口背景特征、制度性因素对科技人才收入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表明,科技人才对自身收入水平的评价偏低;(2)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科技人才的人口背景特征因素、及其对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定制度与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的评价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人口背景特征变量与两类制度性因素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中所起的影响作用的力度与影响方向受单位性质所调节,其中,在三类单位中,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对收入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力度最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提高科技人才收入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下限不断提高,出现了省(市)间的政策竞争。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构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重衡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易程度的影响,与科研人员努力成本和风险规避意愿等个人特征有关,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等影响信息不对称水平的因素有关。并利用MATLAB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数据仿真,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机制问题备受关注,既有文献多从政策和企业财务等角度展开研究,鲜有文献分析技术型企业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董事长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经历作为技术型企业家的表征,基于我国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技术型企业家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型企业家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补贴强度和R&D投入强度促进了创新产出。进一步考察所有制因素,发现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型企业家不能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也无益于增加创新补贴,但提高了R&D投入强度;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型企业家通过提高创新补贴和R&D投入强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本文拓展了高阶理论和企业家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开创性探索了制度因素作用于企业家个人特征对创新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影响机理。这些发现对完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和发挥技术型企业家创新引领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科技新闻主题分析方法,选取2009—2018年中、澳、英、美4国极地科考新闻数据,从主题类型和主题强度角度进行主题演化分析。在中文新闻中,极地测绘等主题的热度上升,极地冰川科考主题的热度下降;在英文新闻中,热门主题为极地冰川科考与极地海洋科考;其余主题热度相对稳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科技新闻主题并揭示其演化趋势,可以有效改善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收入问题则又是当前农民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运用通径分析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国家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等面板数据进行收集与挖掘。基于量化分析,从政策中涉及的重点领域、平台建设、激励制度3个维度找出其差异,并以各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因素纳入分析因子,分析三者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构架中的差异并提出建议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初旭新  马昱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19-123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体,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现阶段,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下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刻不容缓。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高校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阶段、科研创新阶段和创新收益阶段。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而以北部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中国整体为例,分析其三阶段效率演化动态趋势。研究发现:①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各阶段效率及总体效率偏低,且创新高的省份与效率低的省份差距愈来愈大;②各阶段中,知识创新效率>科研创新效率>创新收益效率;③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黄河中游、东部沿海、长江中游等综合经济区知识创新阶段较高,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科研创新效率较高,南部沿海、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创新收益阶段创新效率较高。针对现阶段中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将科技人力资本迁移定义为科技人员将知识技能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囿于当前科技人员相对缺乏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和发现机会的敏锐眼光,国家及有关组织机构对科技人力资本迁移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人员因创新服务意识不足从而难以平衡本职工作与迁移关系等问题,我国人力资本迁移发展滞缓。为此,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原理构建科技人力资本迁移影响因素层级递阶结构模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德尔菲法明确具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科技人力资本迁移的因素有三大类,即表层因素、中间层因素和深层因素。其中,表层因素为创新能力和机会能力;中间层因素为包含预期收益、迁移渠道等10个影响因素;深层因素主要包含角色认同、组织支持和迁移氛围。由此提出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层面创新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环境,个人层面把握政策精神、提高认识等,促进我国科技人力资本迁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信息壁垒、信息整合及信息安全等方面都面临新的困境和问题,其对话机制则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优化。基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现状分析,聚焦数字化时代主体诉求冲突核心问题,探析科技成果转化对话机制优化方案,并通过构建学研方与转化方诉求冲突博弈模型,解析系统演化及稳定性,从而探究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话机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借助MATLAB仿真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及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学研方与转化方面对诉求冲突是否让步与学研方对转化方的信任程度和转化方冲突损失溢出效应密切相关,学研方对转化方信任程度越高则学研方越倾向于提出诉求,转化方冲突损失溢出越大则转化方越倾向于作出让步。据此,从树立大数据治理理念、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化对话机制、组建大数据专业团队融通转化链条以及健全大数据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determinants of R&D are an important topic of innovation studies. The classical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ize and market power have been complemented with the role played by industry determinants, such as demand pull,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appropriability, in determining R&D investments. However, R&D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whole, even th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differ in many aspects. We take advantage of a new panel database of innovative Spanish firms (PITEC)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of firms. We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ed role played by traditional R&D determinants in driv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demand pull and appropriability have a higher effect on development, while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is more influential for research.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ortant in magnitude, and robust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indicators for demand pull,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appropriability, and to several robustness che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