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尧 《教育文化论坛》2014,(1):64-68,88
教育理念是人对教育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因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虽然,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发展变化的,但一个国家的国家教育理念是统治者的教育理念,并随着统治者的更替而变化.国家教育理念无论伴随着统治者的更替知何变化,它的核心始终是关于“培养人”的思想,主要回答“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古今中国政权的改朝换代,国家教育理念始终围绕“培养人”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需要“活”的教育,需要教“活生生”的人的教育,需要把人教“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徐巍 《学科教育》2014,(1):18-23
“权力”不仅是政治学研究的“圣杯”,也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要素.传统教育学偏爱“人的教育”的理想阐扬,但“人”从来都是社会关系中具体的存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权力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合法性知识的界定到制度化教育系统的掌控,无不体现着权力的意志.只有理解了教育行动中权力的机制,才能够真正理解教育并发现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人学是对时代精神的自觉把握,它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生的新路径。作为一种人文诉求,当代人学自觉地承担着对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代科学叙事的双重抗争和提升。在当代人学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人学,其内涵包括“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三个层面。这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学的人学发展路向,即探讨一种以人的方式进行的、以人为目的的、以成人为根本宗旨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职人文教育在遵循高校人文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职业性特质为起点,坚持培养“职业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坚持职业性维度,彰显高职人文教育个性,把高等性作为自己的使命,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需要“活”的教育,需要教“活生生”的人的教育,需要把人教“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才强教与教师教育先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都教育战略的谋划,凸显出“首都责任”,展现了“开放胸怀”,贯穿着“率先意识”,又紧扣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清晰界定“领先标准”的基础上,勾勒出本世纪第一个10年首都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与宏伟蓝图:在本世纪初叶,把北京市建设成为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完备、教育质量上乘、教育环境优越的国际性教育中心城市。前景鼓舞人,目标激励人,机遇鞭策人,事业造就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从人性基础视角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人性偏差,表现在: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同特性”;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新生命教育区别于以往工具化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生命教育。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美育中的音乐教育在塑造“人”的感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环境教育的创新 在本文中环境教育是指利用环境来进行教育,而不是指关于环境保护的那类教育。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学校内部教育环境和学校形象设计”的研究中,深深感到我们今天已经在进行着环境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充分认识到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的机制,从而确立环境与人和谐统一,借以启发人、陶冶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内部自然去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的路向。这是创造具有高品位和高风格的学校内部教育环境的关键。 环境育人,古已有之,今天也有许多的人作了研究。比如说“孟母三迁”、“狼孩的研究”等,这些古代故事或近人的研究,都指向一个事实,这就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科的教育使命与教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学科的概念包涵人文教育课程、人文修养方法和人文修养境界。20世纪人文学科承担着在人与科学之间有定人的主体价值,提高人的人文修养的历史使命。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与大陆的“素质教育”模式,其共同点都表现为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对现代文明的反省,以及对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千和人对入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存论意义的教育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作为生存者是自我生成、自我敞开的存在,是不断地实现着某种可能和不断地发生着某种意义的整个生命和生活。“教育”从词源意义上看是作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出现的,因此,教育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使人“学会生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需要,教育活动应围绕着关怀来组织并且助人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16.
记者:唐校长.进入天成校园.“教育美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您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我们的教育信仰就是‘教育美好’。”您能谈谈您心目中“教育美好”的含义吗?唐校长: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当以引导人追求美好.实现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人的美好指引着教育走向美好.教育的美好指向也促进着人的美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吴友智 《天津教育》2001,(11):12-13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一———“宽松的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它承认人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急乃宽”。中国古代教育学有“学不躐等”之说,就包含着要循序渐进、拒绝揠苗助长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这门艺术因为智慧的存在而折射着生命的光彩。正是教师对教育智慧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成就着教育事业的神圣和崇高,也使教师真正体验到“为人”的存在,从而获得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由知名教育研究专家刘铁芳教授主编,分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的灵魂在哪里”、“教育的对象是人”三辑。每部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紧密围绕着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展开,相互关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十余年的“教育是什么”的思考与探索,教育理想的追求与教育现实的反思,教育理论的哲理与教育实践的应然意蕴,教育的理论品性与实践品性,这一切——信念的力量,反思的精神,批判的勇气,建设的立场,始终支撑着我寻找教育的“诗性精神”。也许是年轻不成熟的表征,不知何时生成了一种难舍的“批判”情结;也许是理论特有的魅力,召唤着我在痛苦与彷徨中毅然投入这个充满冒险的事业。思考给人的快乐,思想给人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