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戏》与鲁迅早期儿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笔墨简约,语言细腻生动,富有诗意,其独到而高超的修辞艺术更是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4.
5.
赵亚辉 《陕西教育》2011,(1):159-159
因备课之需,重读鲁迅,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文字:“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相似文献   

6.
7.
平心而论,鲁迅的小说《社戏》并没有什么新颖、特别的内容,它叙述的无非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社戏,归途中偷吃罗汉豆的事,这些事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平常不过了,可是作者把这些平常的事情却叙述得一波三折、饶有趣味,又韵味悠然,究其原闳除了作者对童年乡村及儿时友谊的一往情深之外,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运用了于小题材之中见趣味的“尺水兴波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捕捉"《社戏》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鲁迅《社戏》这样的经典小说,差不多每一个字、词、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千百人的反复咀嚼。现在要“重读”,而且要读出新意,确实不易。于是我试着“捕捉’’鲁迅精椽笔中的亮色,作为我对鲁迅的万千敬仰。  相似文献   

9.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社戏》编人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很多年了,遗憾的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却存在着重大的疏漏与偏差。多年来,对这篇课文的主旨概括基本上都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留念.表现的是人性美、民风纯之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中鲁迅的《社戏》,细读之,我们不难发现,平桥村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所神往的一个世外桃源。而鲁迅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他并不是遁世的隐士,而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士,他不是叫人们躲进桃花源来逃避现实,而是用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平桥村来和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强烈的对比,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这个从鲁迅把《社戏》和《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斥现实的篇章同收于《呐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授鲁迅<社戏>一文中双喜一伙在看戏归途偷罗汉豆的情节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思想道德教育:"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像双喜那样小偷小摸!"这让听课老师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3.
以叙事学视角结合既往解读方式之长,有助于深入探析《社戏》的叙事技艺。《社戏》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我”共同打造的一台意蕴丰富的“好戏”。《社戏》的潜在主题是孤独和寂寞中的回忆,以及对回忆本身的反思。小说创造了一个理智而不失柔情的隐含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社戏》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被各大出版社选入教材。但因受课程标准对教材长度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教材编辑思想的影响,《社戏》在选录进教材过程中出现了删节的情况。这种删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主题的表达与文体特征的呈现;在教学中易使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出现偏颇,同时不利于他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认知。为了完整地将《社戏》内容展现给学生,教材编辑者应完善教材编写,教师要根据学情、结合原作设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了三次看社戏的过程,而第三次赵庄看戏则是小说的重点。通过与前两次看戏的对比,我们看到平桥村这个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有着醇厚的乡情,真真的友情,浓浓的山水情,厚厚的母子情。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所描写的平桥村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具有众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对这些相似点及其渊源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18.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直熠熠生辉。这篇小说脍炙人口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景物描写得逼真传情,还因为文章通过层层铺垫,将意在戏外的深刻主旨抽丝剥茧、跌宕起伏地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动场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本丈着重从环境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来展现《社戏》中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美好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