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感培育,是培育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教师和其他重要他人是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主体,家庭、学校、社区是主要培育环境。这也吻合罗尔斯提出的正义感培育理论,即正义感发展的三条道德心理原则。在该理论指导下,通过对450名城市、农村中学生进行实证调查,了解其正义感培育的现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在中学生正义感培育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胡金木 《教育研究》2021,42(5):77-85
儿童正义感的培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正义认知,也离不开感性的移情体验.社会同情是一种主体间的情感共鸣,通过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共感机制来促进正义感的发展,是儿童正义感形成的情感基础.作为主体间理解的情感纽带,社会同情促使主体通过置身于他人的境遇感受、体验、思考,了解并理解他人,维持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善意.基于同情共感机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引导儿童深入社会生活以获得真切的社会体验,倾听他者的声音以促进主体间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以实现情感共鸣,学习榜样以认同社会所信仰的正义价值,借助移情投射以激发正义的想象,促进儿童形成一种厌恶不义、渴望正义,依据正义行动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3.
杨福成 《留学生》2011,(3):42-42
网络是一个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与人的活动分不开.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网络对社会影响的方向。因此网民的素养,显得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义感是衡量社会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解中学生的正义感现状,通过对450名城市、乡镇中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的激发比较模糊,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通过调查数据还分析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方面的不足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据此,提出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6.
正义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为了解其正义感现状,通过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情感的激发比较模糊,正义行为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欠缺理性.造成目前大学生正义感现状的原因有社会正义的教化缺位、法律正义的宣传偏颇和道德正义的约束不力等.为此,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正义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公民正义感的缺失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现象和社会问题。加强对公民正义感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我国当前社会正义感缺失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道德主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正义感只有在正义行为的实践中才能得到高度体现,公民正义感的培养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人际传播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有的新型人际传播方式。当前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心态呈现出隐匿与披露、信任与怀疑、飘移与沉醉等分裂的态势。这种分裂心态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并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个体的自我调适是适应网络生存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正义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正义感问题与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背景、友情、利益等外因和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正义制度、理性的善、公平的正义、反思平衡等对当代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学生正义感教育要结合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内因到外因强化大学生正义感认知、正义感行为和正义感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义感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指向来看,正义感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与态度,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从承担主体来看,正义感有个体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之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在呈下降趋势。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干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进入中国十五年,网民近三亿之际,梳理中国的网民群体,分析网民结构。中国网民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网民受网络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和担忧的焦点问题。从网龄、对网络的认知、以及网络的使用等方面,解析成熟网民的特征。通过网民自我教育、媒体联合教育、学校系统教育和家庭配合教育,提升网民的素质,进入成熟网民行列,趋利避害,科学高效的运用网络。  相似文献   

12.
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造就了政策议程设置的一种全新模式,即网民触发模式。网民触发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焦点事件的引爆、共同体验的激活、意见领袖的动员、传统媒体的跟进和决策当局的认同。这些基本要素的结构性组合表明网民触发模式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传统的精英主义议程设置模式表现出本质上的不同,代表了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费保龙 《考试周刊》2007,(11):65-66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才兼备的人越来越受社会的青睐。然而学校教育却还是一味地追求高智商的学生,由此笔者就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中的关键点——关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网络诈骗、信息欺诈、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网络诚信缺失现象日益泛滥,严重地影响到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由于网络诚信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重点从网民主体盲目崇拜信息、被“符号”所异化以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等方面来分析网络诚信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对网民的社会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维护社会的稳定.研究者考察了网络新闻对网民职业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新闻的网民有更消极的职业刻板印象.通过对网民的社会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对网络新闻报道提出以下建议:媒体应考虑负面消息的负面效果,避免新闻报道中的群体刻板印象和基本归因偏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是民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参与政治、了解政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网民在网络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政府决策、政务管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民在网络政治中扮演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角色,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是民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参与政治、了解政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网民在网络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政府决策、政务管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民在网络政治中扮演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角色,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民的热情参与已成为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我国近年来主要的网络热点事件,分析了中国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热点事件的媒介路径与媒介话语,认为网民参与在根本上改变了热点公共事件的发展轨迹,并对社会产生了多元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9.
网络问政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民主执政的新途径,也是广大网民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新选择,其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网民的理性互动。而现阶段网民非理性的问政不仅破坏两者的互信,更消减了网络问政的权威。探究了问政背景下网民的责任内涵,将责任内化为网民的自我约束,以期成为提升网络问政效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特殊群体,受网络影响很直接,这就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述了如何规范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