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腔艺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源于新昌的历史人文环境,是新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活动.幼儿虽然没有大人们那样高亢的嗓子,也没有他们那样的“腿脚”功夫,但他们对调腔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却一点也不比成年人逊色.更重要的是,调腔唱腔中独特帮腔尤其让幼儿喜爱,以及复杂多变的情节,性格鲜明的形象,色彩丰富的着装,构图独特的脸谱造型等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调腔中的很多都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于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都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从幼儿实际出发,着重研究在幼儿园中如何传承“非遗”调腔的实践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出了调腔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与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建国 《学子》2004,(8):51-51
京剧是我国近代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称为“国剧”。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曾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北京演出,把二黄腔带到北京。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进京演出,又带来了西皮腔。在京剧演员的艺术交流和通力合作中,西皮二黄这两种唱腔结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全国原先曾有过地方剧种(包括初级形态的说唱艺术)上千种,到1985年时,能查实并一直在演出、或有史料记载的地方剧种为333个(京剧、昆曲不计在内)。应当说,这是中华民族很大的一笔文化财富。但令人焦心的是,这333个地方剧种中,目前比较知名或经常演出的,已不满50个,大部分剧种都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这里笔者要介绍的是在文化遗产构成中作为"软文化"存在的民间地方戏曲之一的——通剧。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京剧与其它剧种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不同剧种的演员实行同班、同台演出或由一人而兼唱两种声腔:二是不同剧种之间互相移植剧目、改编剧本或彼此借腔借艺。正是基于这样的互动,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并最终促进了晚清戏曲新高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锣戏是属于弦索腔系的曲牌体剧种,曾在我国明末至清末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省留下了演出的足迹,形成了较繁盛的演出局面.它在剧目、表演技术和音乐曲牌等方面,对以豫剧为代表的多个剧种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文献对于它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因此学界对于它的生成、发展过程一直存疑.本文以几条有关锣戏的史料为切入点,梳理其生成、发展及繁盛的过程.经考证笔者认为,锣戏是在明宣德至弘治这一时段内生成、在明朝中后期得到发展、在清初至嘉庆间空前繁荣而之后逐步衰落的北方弦索腔系的代表性剧种.  相似文献   

6.
《梼杌闲评》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世情"与"历史"相结合的社会批判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大量明末时期的戏曲信息,其中涉及剧种、剧目及戏曲演出习俗的记载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明末清初戏曲的演出与流传情况,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颖调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流传至今已近两个世纪,特有的音乐语汇与旋律进行方式展现了地方民间戏曲特殊的艺术魅力。20世纪80年代末,在继承新颖调传统唱腔的基础上,保定群艺馆与望都县文化馆大胆改革创新创编了《戏八戒》这出戏,演出20多年来常演不衰,使新颖调这一民间戏曲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以饶宗颐、龙彼得二人之戏文研究为起点,重议"潮泉腔"是否成立、何时成立之问题,并据此追溯宋元戏文在泉、潮两地的传播历程。在饶、龙地方戏文研究争议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潮泉腔"的真伪问题,并涉及宋元戏文在潮、泉的传播方式与路径。认为,历史上是否形成过独立声腔——"潮泉腔"值得商榷,即使出现也不应早于清代初期。宋元戏文在潮、泉两地的传播曾有多样化的路径,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产生汇流,后在外来剧种的强势影响下再次分流,最终形成两大剧种。  相似文献   

9.
邵琳 《河南教育》2016,(4):60-61
宛梆,是流行于河南南阳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早前,宛梆被称为"唧唧梆""老梆子"等。后在1956年南阳地区汇演时,由行署一位领导正式命名为"宛梆"。据考证,宛梆的源头是陕西的东路秦腔。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逐步融合,加入了当地人民的语言风格,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东路秦腔如何流传到  相似文献   

10.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有包容性、身处繁盛的戏曲文化环境以及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机制和城市商业剧场的兴起等,是促成歌仔戏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捡戏"传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十九世纪中期,在黄河三角洲这块土地上,以"秧歌腔"等民间小调为基调,吸收"凤阳歌"及其他剧种的营养,在黄河三角洲广大劳苦大众的精心培育下,孕育出了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此间盐垛及周边村庄的艺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从唱门—坐唱—化妆演出;以"捋(驴)戏"到吕剧定名,盐垛村及周边村庄的艺人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本文经过认真调查访问和反复查阅资料,作了认真研究而写成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人和事,从而证明了吕剧是黄河三角洲这块土地上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而盐垛村及周边村庄的艺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戏曲文化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大众文化发展中独领风骚.石家庄的各种传统戏剧在向近代戏剧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剧种之闻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吸收.不同剧种搭班同台演出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各种戏曲的社会影响,加强了各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丰富了不同剧种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扩充了各剧种的演出剧目数量,促进了各个剧种自身的日臻完善,产生了一批戏曲名伶.石家庄的城市化为本地乡土戏凸丝弦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扎根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促使丝弦在与百戏伎艺的竞争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丝弦,是我们河北省的一个古老剧种. 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正定,曾出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剧作家,并且是当时名为"弦索腔"的这个剧种的摇篮和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站在一个剧种音乐的角度,向兄弟音乐剧种借鉴,向兄弟音乐品种借鉴,向国外的音乐表现手法借鉴,或者站在本剧种内某一流派或流域的角度,向另一流派或流域借鉴,都可看作戏曲音乐的横向借鉴。一、横向借鉴是戏曲音乐的传统手法我们把视觉的焦距推移到几十、几百年以外,看一看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借鉴。京剧音乐中的西皮腔来自西秦腔,二黄腔来自安徽的四平调。西秦腔流入湖广之后吸收了民间音乐和越调;四平调融入了湖北的东部民歌和昆弋腔。湖南花鼓戏的早期音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地花鼓,发展到今天这种拥有[川调]、[打  相似文献   

17.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浙江新昌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表达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新昌方言主要通过"来蒙""来顾""来头"来表达进行体;通过"蒙""顾""头"来表达持续体。本文通过新昌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比较以及新昌方言内部进行体和持续体的句法格式的比较,细致分析新昌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意义、体标记、体标记的分布情况及其否定和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岳西高腔是安徽岳西县境内古老而稀有的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剧目分喜曲与正戏,来源于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缀体",并运用了"破曲加滚"、"并曲加滚"、"曲外加滚"的艺术形式,声腔单一,腔、滚结合,唱、帮、打三要素融为一体;演出分围鼓坐唱和舞台表演,表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