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等原因.强烈的思归之情,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期待,对于巅峰经验的缅怀和追忆是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等原因,强烈的思归之情,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期待,对于巅峰经验的缅怀和追忆是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子俊 《学语文》2008,(6):33-34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何时?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版)文下注释说:“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作品。”毋庸讳言,此释难以令人满意。“晚年”怎能说明创作时间?年过五十才叫晚年,清照终年七十二岁。那她“晚年”有二十二年之长。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到底哪一年才是《声声慢》的创作时间?此问题不可不究,因为它关涉副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笔者查阅各种年谱和注本,却又发现说法不一,故而觉得更有必要考辨一番。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李清照的词。 或许她的词没有辛弃疾那样的豪迈勃发,但那种淡淡的恬静与婉约的风格也的确让热爱秋天式浪漫的我如痴如醉。有人曾为她的《声声慢》画了一幅画:一间小亭里,一个女子正倚着窗,悲切地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一、说教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作者是李清照。这一单元选取了四位具代表性的宋代词家的作品,将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词人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写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时代苦难的象征。与同时选入的《醉花阴》互为补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把生命中的美丽和忧伤都化成了横亘千年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8.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9.
师:今天我们学习《声声慢》。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词,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学生齐读。整体效果尚好,故教师不作点评即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法) 不错。两个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án),还有怎生得黑的“得”(dé)。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几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三处感叹号该如何去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两点构想  考虑到《琵琶行》的篇幅和含量 ,在四十五分钟之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完成的。在这种情形下 ,就不得不大胆地去考虑 ,是否有可能把《琵琶行》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四十五分钟里。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让这种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而语文课 ,更应当是语言艺术展示的重要舞台。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除了要有文质兼美的读本之外 ,更要有语文教师精练流畅的表达 ,文学欣赏课 ,更应如此。  为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在《琵琶行》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学语言的设计 ,包括新课的导入和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如…  相似文献   

11.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主题思想认识就不尽一致。一般人认为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手法,记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中唐歌妓悲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宋代文学家洪迈认为只是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理由是,白居易贬官不久,一定不肯夜间到独居的妇人船上,一起饮酒,弹奏作乐,那是要被人日后议论的(见《容斋随笔》)。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面性。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吟诵白居易的诗句时,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字字玑珠的诗句,更有浸透纸背的人生。千种幽怨,万般哀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命相连,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正是艺术的不朽,更是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形散而神聚"。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这首长诗自问世以来,对它的主题的看法就不一致:一般人都认为是诗人为长安歌女而作;而宋代文学家洪迈却认为只是抒写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理由是,白居易贬官不久,一定不肯夜间到独居的妇人船上,一起饮酒,弹奏作乐,深夜才离去,那是要被他人日后议论的(见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存的《全唐诗》一书中,就收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白居易创作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近三千首,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多产作家。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充分表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在白居易的诗作中,《琵琶行》是我最喜欢的,上高中时就能熟练背诵。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陈洪绶曾语"《琵琶行》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我在反复诵读之余,感觉诗作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现简要梳理,以飨同仁。一、《琵琶行》:"同是天涯沦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 我一直以为教材每个单元编排多篇不同的课文,除了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诗文风采外,还有让授课教师有机会采用不同教法讲授的日的。因而,我在设计教学时,除了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则,还会特意设计针对本课的教法流程。本课以分析李清照南渡后词作风格特点为主线,开展教学。而鉴于本例解读众说纷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作为史学上不多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她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委婉含蓄,但仅限于写闺情相思之类;后期经过战乱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以及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一起抒发在她的作品中,词的情调显然过分低沉,而这些又在词人晚期名作《声声慢》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