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具有女性崇拜情结.他怀着对女性的偏爱,在早年剧作中极力歌颂女性美,一再地宽容、维护女性形象的短处.其笔下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则是作家偏向女性化的性格的无意自叙,这种偏向的内在根源正是女性崇拜.生活环境、文化熏陶与个性心理三者的合力作用是曹禺女性崇拜情结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发表至今已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曹禺剧作演出不衰,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从戏剧文学的要求、从舞台演出、从中外学者对曹剧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曹禺是把中国话剧文学引向成熟的作家,是把话剧艺术推向高峰的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曹禺对世界戏剧亦有着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部成功的作品,主要是它深刻地反映了生活。这是从内容上来观照的。但从审美上看,实际上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作家探寻生活的审美视角。因为主体的创造性、艺术的深刻性是与创作主体审美视角的独特性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在探讨作家的创作时,必须研究作家的审美视角。成功的戏剧取决于成功的人物塑造。韦尔特说:"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曹禺的剧作也正是以血肉丰满、神情毕肖的人物刻画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然而,曹禺笔下成功的人物塑造首先还是因为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所以,准确地说,曹禺戏剧的成功,是得益于他塑造人物时所选取的独特的审美视角.因此,我们在探讨曹禺笔下的奴仆形象时,还必须涉及他所选择的独特的审美视角.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包括他的创作理念和剧作内容。可以说宗教文化构成了曹禺戏剧创作的前在性理式或者观念。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禺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正曹禺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话剧艺术中一位较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剧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到了真正成熟的阶段。曹禺剧作大都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但都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它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还有高级交际花、资产阶级太太等各种人物,曹禺通过塑造繁漪、陈白露等女性形象,强烈集中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呼唤出被压迫者的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曹禺是湖北潜江县(今潜江市)人,1910年出生,1996年逝世。今年是曹禺诞生100周年。自1933年他的剧作《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一举成名,蜚声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享誉文坛 ,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 ,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 ,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禹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禺剧作诞生后,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人的悲剧命运。本文从人物的爱情与出走两个方面来说明曹禺剧作中的悲剧情结,并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其他文艺家审读剧本更多地注重艺术形式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对《日出》,巴金能够体味曹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巴金在《雄壮的景象》一文里为《日出》作的断言,在当时文坛里声音显得独特,但也可以说是我国作家中对《日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最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巴金没有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解读话剧《家》,他完全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感受话剧《家》,理解话剧《家》,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对话剧《家》,巴金明白曹禺在剧作融入他自己有关现实生活的真切的体验。因而,巴金对曹禺剧作的评价能作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曹禺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广厚的人文关怀,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生动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使剧作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早期剧作中,通过周冲形象的塑造,向青春自我作痛苦的诀别;陈白露与方达生的交锋则是曹禺内心两个自我的交战;而曾文清的苦恼便是曹禺自己婚恋矛盾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对文明的反思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文明的张扬到近代开始受到了非理性的挑战。曹禺剧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在于,他以生命意识支持人对文化理性的反抗,指谪文明的缺憾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如果说,奇妙的情节是引导读者进入一部作品的手段,那么,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则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媒介。人们在评价一个作家的才能时,又往往首先是针对他调遣和提炼语言的能力而言。可见,语言在文学中所占的显著地位。 曹禺先生为我国的戏剧文学宝库储存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他那精彩纷披的语言,更加不同凡响。现在,我想谈谈曹禺先生在使用语言方面的技巧,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对文明的反思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文明的张扬到近代开始了非理性的挑战,曹禺剧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在于,他以生命意识支持人对文化理性的反抗,指谪文明的缺憾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文明对愚昧、民主对封建专制的强行撞击是本世、纪初撼动人心的大事。继鲁迅、郭沫若而起的一代文学新人以令人注目的文学成就,在“人的文学”领域中开拓了一个又一个自由的艺术空间、思想空间和文化空间,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不断成熟与壮大。这其中也有驰名于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的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话剧文学范本。曹禺的成功得益于他对女性群象的构画与塑造,如果说他的剧本的成功是美丽的花环,那么女性形象则是这花环中煜煜闪光的明珠。 遗憾的是曹禺在《北京人》之后创作水准便趋  相似文献   

20.
左边 《陕西教育》2009,(7):145-147
曹禺先生在他的戏剧创作中主张"悲剧的精神是要极端的";但先生正如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悲剧作家一样,并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对悲剧的本质特征作出系统的阐述和定位.本文试图以曹禺先生的剧作与部分创作感言为依托,探索"悲剧精神是要极端"的内涵与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