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趋向及其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由内部领导体制转向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基于学科的高校管理系统的构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体的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建立以及高校管理活动中经营观念的引入。这些新趋向的出现,既有高校外部逻辑,也有其内部逻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知识密集的高校同样迫切需要知识管理。本文从阐述知识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所构建的高校知识管理模式,剖析了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美国公立高校分层管理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反映了政府、市场和公立高校三个作用力在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在公立高校分层管理模式中,政府、市场及公立高校三者之间既共生共荣,又彼此独立.政府扶持、调控公立高校分层定位的走势,同时,政府也依赖市场调节和市场竞争制约着公立高校分层定位格局的形成,政府、市场及公立高校三者之间体现的是利益博弈和角色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西方大学管理实践经历了“象牙塔”式的管理模式到“知识工厂”式的管理模式再到“超级市场”式的管理模式等三个阶段。文章在对这三种大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与之对应的三种管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存在反美学趋向.这种趋向表现于创作客体方面忽视人的超越性;创作主体方面缺乏审美导向;创作目标方面缺乏典型创造;创作手段方面缺乏叙事艺术.这种反美学趋向与社会转型、文化心理、文学思潮、作家自身等四个方面有密切联系.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这种反美学趋向并不排除其某种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包括五个维度:作为教师的教学发展,作为专业成员的职业发展,作为院校成员的组织文化适应,作为学术界成员的学术成长,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教师发展成为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提供各种经费支持,开展多种促进新教师发展的活动和项目。  相似文献   

9.
法国史学家丹纳曾说过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艺术哲学》)。某一时代或时期艺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唐开元天宝年间 ,是唐王朝政治经济的鼎盛时期 ,而文化艺术也走向全面繁荣 ,诗歌尤为突出。盛唐诗人继承传统之精华 ,大胆创新 ,以饱含激情的多彩笔墨 ,创造出大量以雄健壮美为主体 ,声律风骨兼备、情景交融的诗歌珍品。而与盛唐相比 ,中唐的审美趋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朝帝国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后 ,日趋衰落颓败 ,已不复盛唐之景。面对衰靡而…  相似文献   

10.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与此同时,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unique process of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 in particular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Special Needs in Education (NCSNET) and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NCESS). The proces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fully democratic, participatory approach ensuring maximum involvement of all stakeholders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has been problem-centred—focusing on meeting the complex challenges within a developing context.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Report of the NCSNET and NCESS is that it provides conceptualizations that reflect a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models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The shift in thinking from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to ‘barriers to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broadened the concern from a small group of learners who are vulnerable to exclusion from education to all learners who are subject to exclusionary pressures within school and community. Finally, the delays in finalizing the policy process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Report of the NCSNET and NCESS are analys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 light of complexi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2.
Getting craft,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s often beset with difficulties, but it is well worth trying to overcome them suggests David Lund, who is deputy head of the Rhyl Adjustment Unit, Clwyd, North Wales.  相似文献   

13.
Whe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child abuse is larger than five years ago, it would be good to be able to assume that teachers were more enlightened. Unfortunately this is generally not true, writes Peter Maher, head of Harold Hill Community School, London Borough of Havering, and editor of the recent book Child Abuse: Th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 Training for teachers has been negligible. Where training exists th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have not always been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4.
The charity/tragedy discourse of disability and traditional versions of femininity bear some striking resemblances. Both are associated with dependence and helplessness, and with resultant practices that are implicated in the enduring reproduc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inequalities.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identity work' of a group of girls, all of whom had been identified as hav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a mainstream school in the UK. Using finding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girls position themselves in relation to the subject 'special needs studen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istorical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femininity and disability combine with contemporary schooling practices to produce a constrained range of subject positions around which the girls have limited room for manoeuvre.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了文明对人的压抑,发现对本能的压抑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础,但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来源。马尔库塞则认为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从生存斗争中解放出来,在一种非压抑性文明中自由幸福地生活。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伴随技术进步的反而是将压抑永恒化的趋势,代表统治利益的社会将其需要心力内投为个体自己的需要,使个体自愿地承受文明的压抑。因而将人类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便在于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将自身本能的真正需要与社会强加的虚假需要区分开来。艺术因其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成为人类解放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贝娄《赫索格》的同名主人公由于第二次婚变的沉重打击,精神濒临崩溃。他从内在自我出发,进行真我存在和人生意义的精神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和人类善良的天性让他经历了精神蜕变并获得暂时的解脱。赫索格从崩溃到解脱的心路历程对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评价在智力理论、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的影响下,学生评价从传统走向现代,将一元化、机械化向多元化、人本化转变,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生评价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比如说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情感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相信学生评价将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特殊目的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斗争性,体现在哲学理论中他重点阐释了矛盾的“对立”方面,在政治经济学个他重。长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个的价值方面,进而论证了两大阶级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然而矛盾还有“统一”的一面,商品的使用价值背后还蕴藏着深刻的合作内涵,两大阶级的利益关系也不仅仅是对抗。今天,我们在继承马克思利益矛盾分析方法的同时,更应深入研究矛盾的“统一”一面以及经济关系个的“合作”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