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闻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新闻语言需要怎么样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闻语言的表达,就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受众了解新闻。换句话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借助语言这一工具,经表达架起的桥梁,将信息过渡(传达)给受众。要想完成  相似文献   

2.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论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但失去了受众的需要,被发现的新闻依然苍白而没有价值。因此,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加以研究,不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可以说是关系到新闻事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在此,本文试从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实质、新闻受众心理的主要特征、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三个方面,浅析新闻受众心理。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社会效益,是指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向广大受众传播以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给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利益。在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所应当追求的社会效益,就是要追求新闻宣传的“四个有利”,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要实现新闻宣传的“四个有利”,以笔者拙见,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正确方向,警惕思想“自由化”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者与受众,前者是新闻的传播者,后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受众.接近受众,联系受众。如果不懂得受众心理.不了解受众的需要,传者就会脱离受者。新闻传播就会无的放矢。笔者就当前新闻文风中存在的脱离受众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是否重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社会效益是新闻的生命所在。’o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读者从中可以领会到社会效益对新闻传播的极端重要性。但是更科学一些讲,应该说社会效益是新闻传播的宗旨,是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和意图的体现。怎样衡量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呢?主要是两条:一是受众有积极的反馈;二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当前的中国,主要是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现有传播学著作中,一般都列有论述新闻传播效果的专章,这对增强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无疑是有助益的。但…  相似文献   

6.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的问题摆到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面前。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摇撼着记者的笔,搅动着编辑的心,以致于新闻界摇旗呐喊:发扬敬业精神,禁止“有偿新闻”,集中精力办报;一方面是自身建设落后的现实逼迫着报人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 办报者必须集中精力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要想集中精力办报,又必须有较为雄厚的财力作保障,这是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同一题材的新闻中,广大受众总渴望能看到从新的角度报道的好新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努力做到的。然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老主题的报道能够让受众看后、读后、听后眼睛一亮的新闻却不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当前,经济新闻怎样反映经济领域中这一带有根本性的改革进程,是新闻界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这一客观形势要求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思想方法和习惯。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着力经济新闻的开拓与深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引起广泛的社会变革,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毫无疑问,我们的经济新闻也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不断开拓与深化,以适应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但是,纵观我们的经济新闻,仍然没有摆脱产品经济的束缚,不适应当前开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新闻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上要求的。其实,新闻的社会影响与效应也是办报的终极目的。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始终是我国新闻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源远流长,从前人们津津乐道的口头新闻多数就是社会新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到社会敏感部位,新旧交替的矛盾不可避免产生了,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观念、新思潮、新现象。而受众往往最先关注与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那部分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因此,通过这些话题,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从而引导他们进入更高层次思考这场社会变革,就成了新闻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其  相似文献   

13.
确立受众意识: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确立受众意识是一个须臾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所提供的无数事实足以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一、牢固树立受众意识是新闻传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 每一部新闻作品都存在着价值实现的问题。新闻作品的价值(并非新闻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二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一篇稿子经过采、写、编、发等一系列环节,进入了新闻传播的流程。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是广播传播的主干。她以丰富的内容,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满足受众的需要,唤起受众的美感。广播新闻如何创造最佳审美效应,赢得更多更广的受众?这是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个问题。近几年,各地电台相继推出直播新闻板块节目,普遍得到受众好评,成功地实现了新闻的美学价值,为广播新闻改革开了新路。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政策性新闻和会议新闻太多,人情味新闻太少;新闻报道中宣传味过浓,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众要求改变这种现狀,呼唤新闻工作者多写一些人情味新闻。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类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犹如一种适合大多数人胃口的调味品。新闻如果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好比无味的菜汤,难以让人开胃。那么,我们的新闻怎样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新闻要在感情上与受众离得近些,更近些。多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呼声以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闻的商品属性问题似乎凸显山来,新闻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紧迫地放到新闻工作者面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把新闻界卷进了改革的大潮:新闻载体直接面向市场,新闻报道的多种社会功能得到开发,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被大胆引入内部管理,使新闻机构焕发出生机。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新闻媒  相似文献   

17.
周文 《今传媒》2014,(8):26-28
"报网互动"语境下,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尽量弥补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在"报网互动"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之中,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既参与新闻初级生产,也参与新闻的再生产之中。在初级新闻生产过程中,受众参提供的某些信息资源可以供专业新闻工作者直接加以利用。在新闻再生产中,受众转发、收藏新闻,与媒体进行互动,甚至对新闻进行改写。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具有非专业性、聚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所应知的基本常识.然而,在各类新闻媒体每天产生的大量稿件中,不符合客观真实的报道也不鲜见,久而久之,使受众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面对广大受众的期待,新闻工作者要以"真实"为第一要求,报道经得起检验的新闻.这就需要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记者是社会的、时代的记录者,其社会使命如同史家一样神圣: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时代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入,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新闻报道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受众的信任是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所谓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肯定性反应,即相信的程度、比率和取向等属性。可信性构成新闻信息的品格和素质。如果新闻报道的受众多,可信性高,产生的社会效益就积极,可以精神变物质,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不可信性与可信性相反,它是指受众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