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则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黛玉要香菱先“揣摩熟透”王维的五律,再精读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以此“三家做底子”,然后去读“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并鼓励香菱,边读边写,坚持下去,“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种由精读到泛读,广采博纳,读写结合的作法,颇有独到之处,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一年出一个诗人,这种培养  相似文献   

2.
一、是叙事化、形象化的“诗论”王蒙先生在谈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段时,以他惯用的戏谑笔调写道:“显然作者也在通过黛玉、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立论相当扎实,路子是对的,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学校的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实不止“封建社会”),在诗歌这一“科”的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令人惊叹!综观全书,我们感到“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小说中一大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全书浓郁诗情氛围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如…  相似文献   

3.
施武江 《现代语文》2006,(10):119-119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上册选入了《香菱学诗》一。教罢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中的香菱,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终有所成。她学诗成功的奥秘何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语近九年,可为什么写不出流畅优美的习作?一串串的问题在我的大脑中萦绕。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香菱是学生写作之路上的一个“榜样”,她以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何学习写作。  相似文献   

4.
从“黛玉教诗”说开去黑龙江嘉荫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岩波近日重读《红楼梦》,读至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时,仔细品味,感触颇深。香菱决心学习作诗,便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并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一百首细...  相似文献   

5.
“黛玉教诗”的启示刘岩波近日重读《红楼梦》,读至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时,出自做教师的职业习惯,于字里行间仔细品味,感触颇深.丫环香菱决心学习作诗,便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并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  相似文献   

6.
“香菱学诗”出现在《红楼梦》48回。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蕴蓄着多向度的审美旨趣,是《红楼梦》美不胜收的花絮之一。我们这里仅择其要,略予评析。一“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包含着作者对诗歌创作、诗歌欣赏方面的精辟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这里提出了三个重要命题,表露出曹雪芹的一些值得珍视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  相似文献   

8.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重要情节,旨在揭示香菱性格的可贵可爱,突出香菱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增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求”香菱“苦吟诗”,先后曾向三人“求”。第一个是薛宝钗。当薛蟠出门做买卖走了之后,薛姨妈让香菱给宝钗作伴,才使她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园第一桩事就是央求宝钗:“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可宝钗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当头一盆冷水!后求史湘云教她“谈诗”,她俩虽“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但终遭宝钗嫌烦,以“不守本分”窝了回去。第三人…  相似文献   

10.
《香菱学诗》时,脑子里突然蹦出这样一个问题:香菱命运不幸,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后来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最后难产而死。这样一个苦命人有着诉不完的悲愁,可此节中直接写香菱的“笑”竟有13处之多,几乎处处弥漫着她的笑声。作为大家的曹雪芹决不会随随便便写来,其中必定藏有深意,那深意到底是什么呢?姑妄猜之。  相似文献   

11.
讲解《香菱学诗》,大家多会注意到香菱“苦志学诗”的苦学精神,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小睡”可表现出她专心刻苫;“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  相似文献   

12.
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诗的故事,使我很受启发。 “香菱在大观园里,受了姑娘小姐们的影响,一心一意想学作诗,先求主子薛宝钗,薛说她“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但她不甘心,又去找林黛玉拜师。林黛玉说,你真要学诗,首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揣摩熟透”了;再读一、二首杜甫的七言律,二、二首李白的七言绝句。“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六、七个人的诗“看一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就是诗翁了”。从此以后,香菱“诸事不顾,废寝忘食”,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待林黛玉为她圈定的篇目读尽了,她又请林黛玉出题目练习写诗。她根据林黛玉“咏月”的要求,“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终于作成了一首。黛玉看后,认为“措词不雅”,令其再作一首。香菱一夜未眠,又做了第二首,自  相似文献   

13.
48回“香菱学诗”与52回的“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段充满清纯至情的妙文。现“香菱学诗”已作为高三课文,更有值得我们揣摩的价值。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48回中的"香菱学诗"部分,是颇有情趣并蕴涵深意的一个情节。香菱从白手起家写诗,最后做的也算新巧有意趣,细细推敲,黛玉教诗的思想和香菱学诗的过程会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不少的启示。一、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真正点燃"兴趣"的火花,并使之燃烧起来,是做事成败的关键。香菱开始学诗动机只不过是心里羡  相似文献   

15.
偶读《红楼梦》,当翻到第四十八回时,竟被黛玉教香菱做诗这则趣事所吸引。读后,不禁为黛玉的教法叫好。黛玉的教法的确不寻常。她先是指导香菱读诗,去“细心揣摩熟透”王维、杜甫、李白这些名家的诗作。尔后,在香菱有所体会时,便与之“讲究讨论”,使其“领悟之源广开”。接着便鼓励香菱大胆写,写差了再来。果然,香菱写出了受众姐妹夸赞的诗。  相似文献   

16.
温翠娟 《林区教学》2023,(4):100-103
“对话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教学要素借助对话的方式形成的特殊场域。将场域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以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与教学艺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以“香菱学诗”为例,通过黛玉与香菱的教学对话,进一步揭示“对话场”在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六册《香菱学诗》一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本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早想学习做诗,只是苦于没有机缘。自从呆霸王薛蟠遭打外出后,作为小妾身份的她,才有机会住进大观园,跟随林黛玉学习做诗。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不仅体会到做诗的“三昧”,而且经过亲身学习实践,写出了“新奇有意趣”的作品。比较她的三首咏月诗和黛玉的不同点评,会让人明白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第一首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  相似文献   

18.
香菱学诗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至四十九回。香菱苦情拜师、苦心学诗、苦功读诗、苦志吟诗,不但是一篇饶有趣味的诗坛佳话,也是当今学子读文习作的典范。香菱本名甄英莲(谐音为“真应怜”),原籍姑苏,出  相似文献   

19.
余耀清 《学语文》2023,(1):35-38
文章针对性地解读香菱学诗的前后经过,结合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德能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做一位德能双馨、教而有道的语文教师和做一名好学、会学、苦学的优秀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教师怎么教语文”与“学生怎样学语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有效性问题,其实是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今年高三名著阅读复刊备考中莺读《红楼梦》,读到《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故事,黛玉教香菱学习作诗,黛玉用心教,香菱刻苦学,终于学成。由此想到了眼下新课程实验条件下人们日益关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颇受启发。因此也想借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