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瘦身”何以如此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峰 《语文知识》2003,(11):13-14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前些年大行其道的“减肥”一词正在悄悄谢幕,取而代之的是流行语“瘦身”。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到专业美容院接受组合瘦身疗程, 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生活时报》2002年3月29日) ②马华一出现,立刻被一群服务员包围了。大家叽叽喳喳地问她怎么瘦身、怎么营养等问题。(《文摘报》2002年1月17日)  相似文献   

2.
“飘红”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词“飘红”正在我们的语言中悄然流行: 1、沪深股市全盘飘红,两市大涨9%以上。(人民日报2000、2、21) 2、国产手机半年业绩全飘红。(光明日报2002、8、26) “飘红”最初来自股市。进入股票营业厅,最引人注目的通常是一巨幅电子屏幕,各种股票价格在它上面以三种颜色闪烁不停:红色涨、绿色跌、黄色平,色彩的每次变换都牵动着千万股民的心。“飘红”的本义也由此得来:股票名及相关一  相似文献   

3.
说“吧”     
荆莉 《学语文》2001,(1):45-45
  相似文献   

4.
说“瓜”     
从《令狐君壶》上面的铭文和《说文解字&;#183;瓜部》所著录的字形来看,“瓜”字像一葫芦状果实悬挂于茎蔓之上。以瓜为声符的瓠、弧、狐等字,读音和壶字相同。古书像《诗经&;#183;七月》里,就是以壶用作瓠字,“葫芦”是一个连绵词,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壶”字的缓读。所以,按照植物学的分类,瓜属于葫芦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当代汉语中表示“极”“最”意思的“极端词语”的使用情况,分为描述性、指称性和二者兼而有之等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考察,分析了这类词语流行的原因,并与“文革”期间同类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说“靓”解“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对待外来词与言方词的吸收。“靓”与“酷”正是以其新鲜与海味投合世人尤其青年人的心理。实践证明:方言词“靓”已进入汉语普遍话,而单译词“酷”有待检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见"风流""风骚"这两个词.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风流韵事""那个女人很风骚"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两个词的意思都不止一个,而且绝大部分是褒义的。 先请看"风流": 1.教化流行。《汉书·叙传下》:"厥后崩  相似文献   

8.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释“福祉”,先得说说这两个字共同的偏旁“(?)”。“(?)”在古代就是“示”字,“示”在甲骨文中很像我国上  相似文献   

9.
10.
马晓娜 《学语文》2003,(1):43-43,11
“不一定”和“说不定”这两个短语,都表示不能确定,用于对某种事实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的推测。例如: (1)能不能通过考试,还不一定。 (2)能不能通过考试,还说不定。 (3)明天说不定会下雪。 (4)明天不一定会下雪。二者在语义上的差异表现在: (一)当二者后面是动词的肯定形式时,“不一  相似文献   

11.
释“碧玉”     
一提到碧玉,那晶莹剔透、温润可人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又此三百里,日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晋朝王嘉《拾遗记·周穆王》记载: “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  相似文献   

12.
说“黔首”     
本文从简帛材料和文献出发,考察了黔首一词的具体语意,说明黔首作奴隶解在目前的材料下只能作为语境义看,还不能确定为义项。并从后代的文献中考察黔首一词的使用情况,说明其从方言词进入通语,进而成为书面词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当代汉语中表示“极““最“意思的“极端词语“的使用情况,分为描述性、指称性和二者兼而有之等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考察,分析了这类词语流行的原因,并与“文革“期间同类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说“牖”     
(说文&;#183;片部》日:“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谭长以为‘甫’上‘日’也,非‘户’也,牖所以见日.“牖”字由三个部件组成,许慎及其所引谭长说皆以为三个部件都是表意的,即都认为“牖”是会意字。所不同的,为“甫”之上究竟是“户”还是“日”。若从谭说从日,则近于情理,牖即窗,本是用来透过日光的。若依许说,也似乎可通,因为“户”、“牖”二者同类,都是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道,意义相通,但其说嫌迂曲了些。  相似文献   

15.
说“卮”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种类不一。有底下有孔的漏卮,其外泄的特性使“漏卮”一词成了利权外溢的象征。还有一种侑卮,也就是所谓的欹器,这是一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苟子&;#183;宥座》)”的酒器,古代帝王用它来戒骄戒满。而由于它的随物而变的特性,又使它染上了随和人意,毫无主见的含义。原出于《庄子》的“卮言”一词,比喻无主见之言,一直用到今天,常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含有“漫谈”之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再到铁鼎前后绵延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鼎最初的用途是做烹煮器具,直到春秋时期,贵族还用鼎来烹煮食物。在鼎里放上食物,底下架上碳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享用。夏铸九鼎之  相似文献   

17.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李冲 《语文知识》2006,(10):33-33
曾经在从维熙的《读己》中发现这样一句话: 反复阅读自己.满面汗颜之后,答案则从朦胧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19.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以来,"农民工"这个新词语频繁亮相报刊、电视等媒介.并且,有时"农民工"与产生更早的新词"民工"·互不相让,像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2004年12月30日播出<为了64个农民工>时,对"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这一群体使用了三种称谓--农民工、民工、工人.  相似文献   

20.
“度”的本义是计量,由此引申,凡是能用一定标准计量或揣测的都叫“度”,如温度、湿度、深度、广度、精度、密度以及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