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琦的诗语言是简练干净的,是朴实的,她通常描写的是身边一些平常的景物,或是一朵花,或是一株草,但写的却很生动。语言有着自然的清新秀丽。这里面包含着她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是高考比较常见的题型,他主要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水平,一直以来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试题,诗歌鉴赏拟从“再现意境、把握色调、感悟情怀、解剖表现手法”入手分析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3.
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  相似文献   

4.
5.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诗句,无不细心揣摩、反复体味、熟读成诵。有了这番底子后,香菱便学着做诗。果然,半年时间不到,香菱的诗就做得“不但  相似文献   

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杨世宏 《甘肃教育》2011,(19):85-85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诗贵含蓄而恶浅露”,“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诗歌的含蓄美,笔者也略做过一些研究。我们先来比较两首五绝:  相似文献   

8.
<正>整体赏读自然界的声音都是生命的声音,植物也有灵性,草木亦有品格,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了落叶的无私奉献、竹子的厚积薄发、胡杨的顽强不屈。在它们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姿态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捉摸。然而,就在这或卑微渺小或高贵强大的众生百态中,总会释放出一些余音缭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让我们参透生活的真谛,那是牵动心灵的天籁。  相似文献   

9.
心愿     
伍腾 《湖南教育》2004,(23):43-43
撇髯秘那姗鬓撇翻淤撇豁鬃纂}羹麒鬓鬓羹姗捅撇︸樱燃渔蘸薰 瓣姗领麟黝蒸珊心愿@伍腾  相似文献   

10.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11.
学会放弃     
<正>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你是选择鱼还是熊掌呢?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必须学会放弃。陶潜放弃了那"五斗米","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并没有痛苦沉默,因为他学会了放弃。他在陋室里与友人奇文共赏,疑义同析。他那"采菊东篱下"的悠远意境至今都让人向往不已。  相似文献   

12.
游千山     
正2013年10月3日晴我爱雄伟壮观的泰山;我爱陡峭峻拔的华山;但我情有独钟的却是那具有独特风光的千山。今年国庆节,爸爸妈妈就带我游览了风景秀丽的千山!刚进入千山风景区,映入眼帘的当然是那雨润梨园了。踏入古朴的梨园,一股沁人心扉的梨香流进心田。往进走,梨园尽收眼底,梨花盛开堆雪铺玉。漫步在栈道上,人在花中游,使人若置仙境,心醉神怡,绘出了一幅白色的天然画卷。进入山谷,沿着山路向上便是天上天景区,刚进入  相似文献   

13.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马致远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抒发了羁旅之苦;杜甫借“风急”“天高”“哀猿”“渚清”“沙白”“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写尽孤寂落寞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临水照花无疑已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的优秀表现在她对生命体验感悟的深切,表现在她诗歌中强烈生命意识的贯注和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但同时.她的诗歌以及她本人还所缺少历史想象力和作为艺术灵魂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5.
谢琰 《学语文》2003,(3):30-30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只蚊子”,这类评语不适于《收获》(见卷首)式的现代派诗歌,现代派的扑朔迷离,非  相似文献   

16.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美的事物能够深深吸引每个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对美具有敏感性。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何实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这个目标呢?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所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这一理论在当今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起着较高的指导作用。幼儿园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孩子在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和美的事物中,  相似文献   

17.
美在改变     
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审美力、文学欣赏能力。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由于它取材的广泛、自由、写法的灵活、诗意浓郁、意境优美成为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最佳文本。正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思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乐.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素养,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入手,去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是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20.
美术教学中方法是很多的。笔者认为,其在实施的“点突破分段欣赏”法具有它独特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加深记忆、激发创造潜能都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