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在唐诗中,特别是精于诗律的诗圣杜甫,在其创作的近体诗中,却有大量不守成法的变例。这些变例,为近体诗的对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影及后代诗坛。其主要形式有全首对仗、全首不对仗、首联亦对仗、尾联亦对仗、单联对仗、偷春格、隔句对、错综对、当句对和流水对等10种变例。  相似文献   

2.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在唐诗中,特别是精于诗律的诗圣杜甫,在其创作的近体诗中,却有大量不守成法的变例。这些变例,为近体诗的对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影及后代诗坛。其主要形式有全首对仗、全首不对仗、首联亦对仗、尾联亦对仗、单联对仗、偷春格、隔句对、错综对、当句对和流水对等10种变例。  相似文献   

3.
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从五言近体诗入手,详尽描写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形成的全过程,遍举句、联、绝、律的所有组合方式,并依据近体诗求变的精神,对所有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的最佳组合方式,由此分别推论句、联、绝、律组合选择原则,并系统总结五言近体诗组合与选择原则,进一步揭示五言近体诗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理解近体诗格律的关键。其中对“对”和“粘”的理解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指平声字和仄声字相反。诗的一联,如视上句为出句,则下句可称对句。出句第二字如为仄声,则对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出句第二字如为平声,则对句第二字就必须是仄声。“粘”,指平声字接平声字,仄声字接仄声字。近  相似文献   

5.
近体诗有四种基本句型和平仄格式,从实际组合看,句有八种不同的句型,联、绝,律分别有十六种不同的平仄格式,近体诗的句型和平仄格式是从众多句型,平仄格式中优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这个“讲座”,是为喜爱“近体诗”尤其是想学习写近体诗的中师生举办的。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相对于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近体诗是萌芽于南朝齐、梁间,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三种。其主要特点是:①句数、字数有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至少十句,多的在两百句以上;每句五字或七字。②用韵严格。③平仄相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二叉树遍历方法计量出五言诗32个自然句式,以聚类分析法把唐人诗章用声法式的八个句例归并为五类。用矩阵组合法穷尽诗句两两结成七十二律联的式数,以为正体、变体和拗体、拗变匹种。初唐元竞的"换头"、"护腰"、"相承"调声三术,是近体诗调声制律用字"分明二、四,只论一、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燕 《初中生辅导》2022,(Z2):46-49
<正>一、律诗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很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时期,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两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相似文献   

9.
五言诗的自然句、联,每个字以四声二元化为平仄论,有2^5=32句和32^2=1024联。应用二进制把自然语言数字化,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对诗联的相关用字按位异或,有步骤地进行异或运算,能够周遍判断五言诗的“平头”、“上尾”等声病,辨认近体诗句联的正体与拗体。  相似文献   

10.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11.
段曹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63-65,83
句法变奏指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不一致,唐代近体诗的句法变奏,有音段变奏和拍节变奏两种情形。句法变奏是句法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方面的修辞意义:使表意更便利,赋予句法结构更多的变化,使近体诗各联,特别是对仗联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互为表里,同中有异,从而增强诗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2.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京口瓜洲一水间”之我见六年制10册语文课本选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据《诗律》可知,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截取了七言“仄起平收式”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诗,首句入韵。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首句,入了韵。“间”是...  相似文献   

14.
时下,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是语文教师热衷的追逐.这样的课堂因为文化因素而显得富有内涵,文化资源的引入也使课堂变得厚重.那么,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呢? 一、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 在执教《七律·长征》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律诗的诗体特点,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一首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相似文献   

15.
集句联浅说     
集句联就是从诗词曲赋、碑帖、熟语、宗教经典中集录成句为联。联语要保留原文词句,浑然天成,另出新意,还要符合对联对声律、对仗、平仄的要求。 关于集句联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始于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她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相似文献   

16.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初唐后期,以科举试诗制度化为标志,近体诗的格律化篇制跻身为一种得到王权确认、受到法律保护的篇制系统,使之不仅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章句秩序,还承载与彰显了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王朝秩序。自唐至清,基于政才选拔与王朝审美的需求,科举试诗以功令的形式对近体诗的篇制作出进一步的约句准篇:在言数上始终为五言,在句数上则出现由十二句到十六句的变动。稳定的五言是五律文体地位、美感特质及宗唐诗学影响的结果;句数变化则是唐人诗体观、以对仗为主的科举考查要点、考试程序变动及律诗运行原理等因素复合形塑的结果。王权不仅塑造了适合政才选拔的科举试诗篇制系统本身,也给中古以降汉语诗歌篇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体诗的组合,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一句内平仄组合,二是整首诗中有哪些平仄组合的句子。确定近体诗的平仄组合规律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推导记忆法,首先确定近体诗四种基本句式;其次确定律诗的基本句式组合规律;再次确定绝句的基本句式组合规律。第二种用背诵记忆法。  相似文献   

19.
平仄是构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平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有:只有四个标准句式;平仄相间,两平或两仄为一个节拍;"对"和"粘"是组句成诗的方法;句末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一般只押平声韵;首句平仄决定全诗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有些可以变通,有些必须避忌,有些拗句要救。  相似文献   

20.
诗词作为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诗词语法又有不同于散文的特点,因为诗词的语言要更加精炼,要受到格律的限制,它不如散文那样自由,许多时候不能不在一般语法规律的制约下,依格律的需要而加以省减、变化.词跟诗,特别是近体诗,格律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语法也大体相同.然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不变,不是五字句便是七字句.词则由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均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还可以超越“格律句”的限制,所以词的语法就总体上说,更接近散文,比近体诗自由一些.但就某一个具体的词调说,由于各句的字数已经固定,仍不能不受拘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