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语法学家承认“莫”、“无”等词存在“无指代词”的用法,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议,他们认为无指代词的理论不符合古汉语语法结构实际,“莫”、“无”等实际上是“否定副词”。文章从语法功能上举例证明“无指代词”说是可以成立的,符合古汉语语法结构实际。  相似文献   

2.
“N而V”中之“而”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探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3.
副词“就”与“就是”在表强调时存在替换关系:首先,以强调功能为切入点,将副词“就”与“就是”分为强调时间、强调范围或状态、强调数量、强调自身观点4 类;其次,副词“就”与“就是”存在的替换关系为:构造格式相同的句子强调的内容存在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即使强调内容相同,出现的具体替换情况也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4.
赵华 《学语文》2000,(3):46-46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选文精当,但令人遗憾的是,课文中仍常有语病出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是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吴组缃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和朱光潜的《谈自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这三篇文章的语言从整体上看是较为准确、简洁而生动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2006年第12期刊登了《“诸于”连用有语病吗?》一文,认为“诸”一直都有“之”的意思,因为“诸”有“之”义,所以“诸于”可以连用,不存在赘余语病,是符合语法规范的。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诸于”不好连用理由更充分: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发现有好几位语言工作者在谈语言的文章中用“他们”指代词和句子,例如: ①例如“艄公”和“梢公”,他们既专指船尾掌舵的人,又泛指驾船的人,与“舟”密切相关……(孙光贵、  相似文献   

7.
“花(huā)”是个多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近20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是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即“花朵”的“花”;第二个义项是指“可供观赏的植物”,即“花木”的“花”。  相似文献   

8.
吴然 《语文知识》2002,(7):26-26
先看下列有关“三”的例句,括号中是解释。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次)——(《出师表》) B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多,很长时间)——(《论语·述而》)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 ——(《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9.
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报刊上、电视上频频出现“祖国五十华诞”、“祖国第五十个生日”一类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泱泱神州,灿烂古国,有文字可证的文明史就有五千年。伟大祖国何年何月何日诞生,还有待于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伟大祖国哪里才只有五十岁呢?  相似文献   

10.
周建成 《语文知识》2001,(11):61-63
一位老师在上“病句的识别和修改”这一专题的公开课时,判“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为病句。理由是:“最杰出”应是惟一的,后面再用“之一”就矛盾了。并强调只要遇到“最……之一”,就可以判其有误。窃以为,这一“判决”是武断的,也是错误  相似文献   

11.
尹志远 《初中生》2003,(14):42-42
almost与nearly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几乎”“差不多”,为表程度的副词,但它们在用法上有时略有不同。一、当它们与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连用时,以及在肯定句中时常可通用。例如:  相似文献   

12.
kind of在英语中变幻莫测,不信,请看下面三个句子,你能分清kindof的不同含义吗?  相似文献   

13.
屠林明 《语文知识》2004,(10):23-23
在报刊上介绍保健及医药知识的文章中,摘录到下列标题及文句: ①《海鲜吃法不当可诱发疾病》(《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4月7日) ②《吃太成可引起白内障》:“如吃得太咸,可增加患白内障的危险……这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给《边城》中的“翠翠的母亲”作注时说:“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以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自杀。”《现代汉语词典》对“殉情”的解释是:“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可见,“殉情”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殉情自杀”语义重复,应去掉“自杀”。  相似文献   

15.
相传明朝时,有一个县官很爱吃枇杷。有人为了巴结他,就特地送出一筐新鲜的枇杷并附了一张纸条:“敬送琵琶一筐,请大人笑纳。”(笑纳是客套话,意思就是请别人接受礼物)岂料县官看了条子勃然大怒,写了四句话:“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箫管是竹制的乐器)显而易见,那个拍马屁的人误将水果“枇杷”写成了乐器“琵琶”。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首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课后就此设置的练习是:“最”表示沙漠危害人类的程度怎样?“之一”能不能丢掉?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不难理解沙漠对人类危害程度之严重,  相似文献   

17.
问:“圣地”跟“胜地”有什么区别呢?(网友:熊燕舞)  相似文献   

18.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2):109-109
问: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用“以为”还是“认为”?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讨论“NA了”结构:1、指出表状态的及带书面色彩的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NA了”结构;2、分析了“NA了”结构表示性质变化完成并持续进行,出现了由非A到A性质的新情况,偏离了某一性质标准,肯定某种性质等4种语义及其表选的歧义;3、分析了“NA了”结构的语义特征及产生歧义的内在原因;4、简略分析了“NA了”结构的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