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享受孤独     
人们总爱把孤独和凄凉、悲哀、眼泪等联系到一起,孤苦伶仃、孤立无援也无一不和孤独“沾亲带故”。“孤独”简直就成了“不幸”的代名词。然而,回首历史,思索人生,我对孤独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们家刚搬到基金莱市时,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感到很孤独,总是想念以前的朋友。这样,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只猫,想让它陪我解解闷。这是一只脾气温顺的乖乖猫,它简直就是一只会跑动的小绒球,给我带来快乐,让我可以暂时忘却孤独。我给它起名叫“赫尔曼”。它的一大爱好就是喜欢外出串门,往往一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彻夜不归。一天,赫尔曼“出访”归来时,我发现它的颈圈上缠着一张纸条。我把纸条拿下,展开一看,上面写道:“这只猫叫什么名字?”我感到有意思,就紧接着后面写下了猫的名字:“赫尔曼”,然后在赫尔曼又要出门时,重新把纸条缠在它的颈圈…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美丽的山庄里,有一棵孤独的小树。人们都没有注意到它,因为它太矮太小了。尽管它整天都被风吹日晒,然而它却依然坚持着,因为它要实现心中的愿望——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树学会了怎样在地底下寻找水源,怎样扎根在厚厚的土壤里生存。它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它慢慢长成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了。人们看到这一切,都不相信是真的,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神树”。“神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家简直把它当成了宝贝。“神树”依然独立自主地生存着,它想:如今,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家刚搬到基金菜市时,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感到很孤独,总是想念以前的朋友,这样,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只猫,想让它陪我解解闷。这是一只脾气温顺的乖乖猫,它简直就是一只会跑动的小绒球,给我带来欢乐,让我可以暂时忘却孤独。我给它起名叫“赫尔曼”。它的一大爱好就是喜欢外出串门,往往一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彻夜不归。一天,赫尔曼“出访”归来时,我发现它的颈圈上缠着一张纸条,我把纸条拿下,展开一看,上面写道:“这只猫叫什么名字?”我感到有意思,就紧接着后面写下了猫的名字“赫尔曼”,然后在赫尔曼又要出门时,重新把纸条缠在它的颈圈上…  相似文献   

5.
在《故乡》中,“厚障壁”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它把人们分隔成了孤独的个体。对“厚障壁”的形成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封建礼教是其温床,深受毒害的麻木呆钝的闰土促成了它,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我”放弃启蒙立场才造成了二人之间的隔闵,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使人们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6.
有关信义的话题陈健为了37年前的诺言“他以自己一生的孤独守在墓前,履行着为了一个九泉之下灵魂不会孤独的诺言。他把众生感动,也把远去的灵魂感动。”——“感动中国 2005年人物”推选委员任卫新。  相似文献   

7.
大城小爱     
立骨:使主题集中的“点睛之手” 立骨.就是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话概括全要旨。用它作为纵贯整个布局的中心.是一只“点睛之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立骨于“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蕴藉着一个“乐”字。高考作也不例外,譬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阅读是一种孤独》,立骨于“阅读是一种孤独”,采用段首亮出论点的形式组构全: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全把“阅读”的感觉用“孤独”概括.既首尾圆合,不枝不蔓;又一目了然。集中鲜明。古人作爱讲眼,就是认取全之“眼”.而“眼”即是作对笔下事物的特有发现或独特感受;今人作所说“立骨”。就是深究材料内蕴。抓取核心意义.并将它一贯到底。掌握“立骨”的主题表现手法有助于考生提炼素材.集中主题,在考场作上,这种手法大有作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害怕孤独     
“孤独”的感觉是什么?一个人独自对着夜空,周围一个人也没有,“题海只有星与月,是孤独吗?周末,一下午都为学习而劳心劳力,身边没有一个人陪着说话,陪着玩,叫孤独吗?我喜欢夜空,我喜欢一个人躺在草地上,凝望着夜空的星与月。星星一闪一闪的,我向它们述说我的心声,许下我的心愿。我知道,它们能听到我的心声,我的呼唤。它们也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情,陪我一起感受着一天的苦与乐。与它们在一起,我不感到孤独。我也经常一个下午都把自己关在书房,把头埋在书堆中,将一份份的“题海”,一本本的“新概念”消灭。此时此刻,我燥…  相似文献   

9.
品尝孤独     
有人说:“孤独冷得似铁,黑得像夜,如秋风肃杀了一切。”我却不这么认为。铁不一定冷,烧红了就是炽热的;夜不一定黑,有了眼睛就能寻到光明;秋风也并非肃杀了一切,事实上,它孕育了丰收和喜悦。所以我说,孤独是美的。一列火车行驶在戈壁滩上,车内的人们都疲惫不堪,已完全没有了初来时的好奇与喜悦。窗外除了黄色,还是黄色,这无边的灰黄,似乎要将这列火车吞没。突然,有人叫道:“快看!”恹恹欲睡的全车人把眼光齐刷刷地射向窗外,精神猛地一振,那是一棵绿色的小白杨,它还那么小,那么孤独,却倔强地挺立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可是,那一抹淡淡的绿,在这…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提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一提到学校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课堂教学;一提起课堂教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分数和升学。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班主任一直都在“教育服从教学,教学服从分数”的怪圈中疲于奔命,同时导致了“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状。也正是这种观念,把教师和学生推入了一个“孤独”的尴尬境地。教育本来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学校教育,导致教师“孤军作战”。学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智…  相似文献   

11.
“妈妈,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呀?偶,55555偶一个人在家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睡也睡不香,555555555,妈妈呀T_T……”偶一个人在家里真的好孤独啊,为了骗取妈妈的同情加怜悯,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泪了T_T……  相似文献   

12.
我看刘兰芝     
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诗总是给人一种清新空灵之感。其诗手法新颖洒脱.主要表现一种感觉和情绪。孤独就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觉。但诗人笔下的孤独却新颖别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另外,诗人也通过这首小诗告诉人们:孤独并不可怕.只要你把心态放平.它可以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3.
<正>近期,网络上出现了“搭子”一词,我对它的理解是:大概一个人做事情太孤独,“搭子”主打一个陪伴。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搭子”,反过来审视自己的需求,是不是说明你对陪伴有强烈的需求,内心感觉孤独。“搭子”是功能性的伙伴,离成为真正的朋友还有一定的距离。“搭子”是成为朋友的第一步。拿“饭搭子”来举例。其一,你不想自己一个人吃饭,她也不想孤独吃饭,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你们才能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大词典” ,它向我们展现了孤独的种种内涵。在马尔克斯的笔下 ,孤独是一个挣脱不了的怪圈。主人公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自己孤独地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钱海荣 《师道》2006,(9):42-42
叔本华说:“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常人眼里,孤独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在智者心中,孤独却是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孤独,让人痛并快乐着。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一剂思想的良药。许多哲人钟情于孤独,成为了真正的孤独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到大街上寻找真正的“人”。孤独之于…  相似文献   

16.
“一一”是词还是词组康健“一”是人们最为熟悉、写起来最为简单的一个字。“一”,老百姓管它叫“数儿”或“数字”,语言文字工作者把它称作“数词”。不管叫它“数儿”、“数字”还是“数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使用都是统一,的:即“一”表示数目,是最小的整数,常...  相似文献   

17.
杀猪     
今天,我家杀猪。两个人拿着杀猪的工具走进我家,猪看见了,连忙往猪圈里躲,可是,杀猪的人把猪赶到猪圈的一个死角,用一根长铁钩钩住猪的下巴,把猪拖到一只大盆里,然后用一把锋利的尖刀把猪的肚子划开一个口子,顿时,血流不止。我真的很可怜猪,为什么猪长大了,要杀了它,吃它的肉呢?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们也不想杀它,可是不杀它,我们就吃不着肉了呀?”我突然想起说:“我得看看另外一只猪怎样了。”我跑到猪圈外一看,另外一只猪蜷伏在角落里,嘴里哼哼着,脸上露出孤独痛苦的神情。它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它一定很痛苦吧?猪杀掉了,我也该…  相似文献   

18.
资料工作是一项信息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崇高的服务性工作,它是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项复杂劳动,是研究、决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于高校来说,则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人们常把资料工作比作“侦察兵”、“先行官”,它起着“耳目”和参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差”一个无形的标签,是孤独者的标签,它像一个栅栏,把我们和一切都隔开。差生,在班级里受人鄙视、白眼,不敢面对现实。差生的心永远都隐隐作痛,永远背着良心的谴责。我作为一个差生,曾经深深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引用了一个神话典故说“难道战争的达摩克里斯创不是经常悬在我们头上吗”①?如果我们把“战争”二字换成“修正主义”,也把它喻为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剑,确乎是十分贴切的。不是吗?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反修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似乎中国的修正主义统治成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弄得人们胆战心惊,寝食不安。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把剑终于掉将下来。可是它并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