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一语,言近意远,是整部《西厢记》的“关窍”所在。尤侗、黄周星、钱酉山以八股制义的形式阐发此语情深、境纷、文活等特点,也表达了他们的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2.
人们论及结句之法,多主“豹尾”,意为“结得要响”,如豹尾般短小有力。其实,文无定法,诗无定规,有些诗词以景结尾,含蓄蕴藉,别有一种情味,被清代评论家李渔风趣地譬喻为“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  相似文献   

3.
《遗嘱》一文虽短,我读后却颇有一番感想, 它让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遗嘱》的内容很简单。琴艺高超的老琴师漂泊一生,他牢记着当年师傅临终的叮嘱:当他弹断100根琴弦时,才可以打开师傅的遗嘱,那上面有能使他双目复明的药方。当他拼尽一生之力弹断第100根琴弦后,却被告知那遗嘱其实  相似文献   

4.
“眼看一本书,手拿一管笔,真正是死囚牢,只当做活生计。”这是《蒲松龄集·附录》中《逃学传》里夏才的几句唱词。但是,这个觉得作文“比生孩子更难十分”的夏才,有一回却写了一篇十分顺畅的好文章。原来,他把他对八股文的由衷的厌恶之感化成了文字。他唱:“暴怒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颜、曾,河南伊川,新安晦菴,一个个造孽无边,流毒不浅!”接着他道白:“好歹暴怒了一回,你说奇也不  相似文献   

5.
对文章的结尾,有很多生动的描述:"豹尾"的干净利索,"撞钟"的余音绕梁,"大约别进一层"的意蕴深远,"临去秋波那一转"的魅  相似文献   

6.
清朝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可见写得好的结尾对读者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取得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以“意外”的记叙结尾结尾处情节上的陡转是精巧的一种方式,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和莫泊桑都是运用这种方法的能手。在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当他站在古老的教堂边上聆听庄严而甜美的赞美诗而…  相似文献   

7.
明末复社活跃着一群声名赫奕的文人学士,内中有一个气性刚鲠的江西才子,名叫张自烈。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他五岁破蒙,十八岁进学,数十年寒窗苦读,可是无如命何,从十九岁至四十六岁十次参加乡试都落榜。是他不善于作八股文吗?不是的。且看他劲头十足地评选八股范文:《甲戌文辨》、《丁丑文辨》、《皇明历科程式》、《四书程墨文辨》……,出了一本又一本,分明是精于此道的行家。别人得了他的指引,早就做举人中进士了,可他自己却总是在监生这一级台阶上徘徊。原因在哪里?原来他生性跅弛不羁,自幼“操觚为文放恣纵横,辞必已出”,对于关系到科名成败人人必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试文,就是八股文。如果说唐、宋(熙宁以前)时期科举考试的核心是诗赋的话,那么明清时期就是八股文了。当时,倘是八股文特别是第一场《四书》艺的八股文通不过,真是“虽孔孟无由而进”了。因此,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用"明眸善睐第一笑"来形容"凤头"的动人魅力,其实精彩的"豹尾"同样能赢得妩媚的回眸一笑。为了让明眸再回首,产生"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流连,我们可这样设计文章的最后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去,见他上初中的孩子正在读一本像是卡通的书,题目是《那你也想当总统啦?》(下称《当总统》)。见这题目有些调侃,我拿起来翻了一翻,正好翻到这样一页,上面只有几行字:“人们会对总统发火,有人向总统塔夫特投掷一颗卷心菜。这并没有惹恼塔夫特,他开玩笑道:‘我看我的反对者有一个失去了他的脑袋。”’配这几行字的图画上。塔夫特总统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地高举着一颗人头模样的卷心菜。  相似文献   

11.
《华南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发表了黄炳坤同志的《瞿秋白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一文,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转刊复印。因此,黄文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但是,当我们看完全文以后,却发现黄文所根据的引文大有问题。黄文共二十七个引文注释,其中十个引自瞿秋白的《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文。其实,《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文根本就不是瞿秋白的文章,而是彭述之的文章。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2.
谢友明 《语文知识》2000,(11):48-49
明代谢榛曾说过:“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代评论家李笠翁也说,作品的开头,好比看人时的第一瞥,应当使人一见而惊,不愿离去;而结尾,则是最后一瞥,要有一种勾魂摄魄,使人执卷留连的力量,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些都强调了文章的结尾虽“无他事,继其后”,但要留有余地,做到词已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话很有道理。那么,针对话题作文同学们怎样拟题呢?下面谈几点看法:1.新奇。同学们拟题时,应着眼于一个新奇的视角、新奇的思路、新奇的体验,力求给人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感觉。比如在写“钱”这个话题作文时,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钱的故事》《小议钱》,而有位同学却把题目定为《天使乎?魔鬼乎?》,很显然前两个文题很一般化,不能使人产生为之一振的感觉,而后一个文题则给人一种新奇的体验,他运用了文言疑问句使人产生对比联想。又比如写话题作文“手”,如把题目定为《妈妈的手》《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文章的结尾,有很多生动的描述:"豹尾"的干净利索,"撞钟"的余音绕梁,"别进一层"的意蕴深远,"临去秋波那一转"的魅力张扬……可见,结尾的意义不仅是收口,更有深化、美化、亮化文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的那一边》文中分明谈的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的事情 ,但文题为何是《山的那一边》?对于这个问题 ,我想从两方面来谈。首先 ,“山的那一边” ,指的就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其一 ,从作者的陈述角度来看。作者陈芸芸在《我写〈山的那一边〉》中说 :“1988年9月 ,我们去二炮部队驻地青海某基地采访。车从西宁出发 ,要翻过大坂山 ,山的那一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后来写题目时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的那一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作者之所以把文题定为《山的那一边》 ,就是由他所取的陈述角度决定的。其二 ,从“那”的指代作用来…  相似文献   

16.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我的乐土》这个征文题目,勾起了同学们许多美好的记忆。一件件快乐的往事,一段段难忘的时日,缤纷斑斓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那是我们多彩的童年,那是我们快乐的源头,那是我们记忆的百宝箱中永不褪色的瑰宝!写童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像《童年趣事》、《快乐的童年》一004.9SHAONIANZUOWENFUDAO类的题目同学们大都写过。《我的乐土》与这一类题目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取材于童年生活,都表现童心、童趣,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相同。《童年趣事》一类的题目重在记事,不管发生在哪里,只要是童年的事就可以;《我的乐土》却不光是记…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一种文体,是据儒家经书(“四书”、“五经”)立论,按固定格式写作的一种议论体散文。它集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惜自1902年八股文宣告寿终正寝后,很少有人问津此道;喜近几年它已引起一些学人的关注。 本刊1992年和1993年的第10期曾先后发过《八股文与高考》、《八股文与作文训练》两文。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鉴赏八股文的需要和青年学生写作议论文以资借鉴,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发文质兼备、言之有物的八股文,让读者一睹明清八股大家们“戴着镣铐跳舞”的风采,一览中国古代文化的奇景大观。  相似文献   

19.
当我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我与您在阅览桌上邂逅心因兴奋而狂跳手因喜悦而颤抖眼睛急于往页码里走目光却在封面上抚摸不够《山东教育》我渴望的朋友当我走进你的时候总要为“教师文苑”一步步回首陶醉于一篇篇美文佳作为一场场酸甜苦辣泪流那真那善那美怎不让人心动《山东教育》我知心的朋友当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你默默为我分难解忧一个个“调皮鬼”变得“驯服”那枯燥的文字也成了乐符在教育改革的大潮里您是航标是舵手《山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如今你已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教育的硕果压满枝头我愿做一名辛劳的园丁年年岁岁把你护守我…  相似文献   

20.
如今社会上对高中生写作水平评价不高,好多人将原因归咎于高题目出得不好,带有“八股味”“策论腔”,脱离学生生活,指挥棒不。批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以为同样写策论,为什么苏东坡写好?同样是八股文,为什么汤显祖、袁枚写得好?清代一位文史专家章钜写过一本专门研究八股文的《制艺丛话》,他说考八股文“人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如今高考作题目也有弊端,但也是“变之而未有良法”。近年来流行“话题作”,褒之者以为找到了对付猜题押题的良方,说什么“坚持话题作文动摇”。殊不知你有命题,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