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课本注:“乌有”,没有。“乌”,同“无”。注“乌有”为“没有”是对的,说“乌”同“无”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2.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3.
卞海燕 《语文天地》2014,(29):38-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很少、很简单,所以《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也并不太高。我们可以把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看做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它对学生以后进入高中、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文言文是有很大影响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  相似文献   

4.
“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语气词“呢”的意义学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有的混同了“呢”的意义与“呢”的用法,有的未能充分注意历时的演变对共时系统中“呢”的意义的影响,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存有偏颇与不足,现代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呢”与表示非疑问的“呢2”有不同的来源,本在对“呢”的语法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及现代汉语“呢”的主要用法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呢”的意义进行了重新分析,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泥”具有表示反诘语气,表示感叹语气,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表示疑惑的语气以及表示停顿等多种用法,但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疑问语气,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词义泛义,句法功能变化以及语音变化等语法化手段逐渐衍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张晓天 《初中生》2003,(14):34-36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一种独特的“添字联”,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现撷出几联,共同欣赏。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年幼时聪慧过人,再加上父亲苏洵的调教,熟读了不少诗  相似文献   

6.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被”的意义和用法演变很复杂,考其本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是解:“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依此解.后代的文字学家.包括王力先生.都认为“被(pi)”本义是今义的被(bei)子,说到底,就是把许慎言的寝衣等解为被(bei)子。只是有所区分:先秦的被指小被.称寝衣,大被称衾(qin)。许慎把被(pi)解释为寝衣,主要是受《论语·乡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上古至现代的众多代表性文献中“然”的意义及功能表现情况,发现从上古至近古,“然”一直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并且作词尾或词缀的比例一直偏高.到现代汉语中时,除一些仿古的用法或古汉语遗留用法外,“然”再无作实词的情况,也不再单独作为虚词,而主要作为词缀出现.  相似文献   

9.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27-128
吃东西人人都会,"吃"的规矩却不一定人人明白;"吃"字人人会写,"吃"字的由来却不一定人人知道。其根源和规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11.
12.
曹作国 《语文知识》2000,(10):63-6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语文》在第246—247页汉语知识(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一文中,谈到多义词时写道:“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14.
李恩娟 《学语文》2002,(5):35-35
文学语言中的大数字夸张,往往能将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至极致。古典诗词这方面的例子俯  相似文献   

15.
左红 《学语文》2001,(2):46-46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活化的语言,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词义出现转移、扩大、缩小等演变特征。"荤"字等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产生了词义上的古今差异。这些词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为人们研究汉语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18.
19.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