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相似文献   

2.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作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近观电视剧《大脚马皇后》,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有关马皇后的一个故事。马皇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曾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宠爱。但  相似文献   

4.
鹤雀楼,为唐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楼高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常有鹤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又因历代诗人吟咏而名播于世,为文人骚客登临胜地。据唐《河中府志》载,此楼地势险要,景象壮观,视野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在诗歌创作方法、审美意象、诗歌语言、创作体裁等诸多方面各显异彩,风格迥异,各有特长。李白长于七绝,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清新自然、天然浑成,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尤善七律,取典型的人和事,呈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寓主观于客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精练、准确,体现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两人均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及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6.
杨郁 《现代语文》2007,(4):22-22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学的两座高峰,李白飘飘欲仙,有“诗仙”之称;杜甫博大精深,有“诗圣”之誉。两人共同生活在由盛到动乱的历史时期,然而,相同的历史却成就了两位同样伟大而却迥然不同的诗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李白与杜甫二人的遇合同游及别后情形,历来的记述语焉不详,错讹亦多。经过详细考证,李杜的两次遇合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之秋的梁宋游和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之秋的齐鲁游;李杜分别后,李白赠有杜甫两首诗,而杜甫怀赠太白及追忆故人旧游的诗作则有十八篇,其中单独怀赠李白的诗作就有十篇。由此易见二公交情乃李疏旷而杜剀切,两次遇合同游对杜甫影响较大而对李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诗(以下包含词、曲)中有画,是诗论中众所周知的话题。但诗中有戏,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诗中有戏,即通过一首诗的动作性语言等所表现出来的短小的矛盾冲突,再现生活的形象,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例如晏殊的《破阵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王士Zhen的《秋柳四章》作为核心文本,辨析了王士Zhen 的“盛衰之感”和清初遗民故老的“故国之思”的不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把王士诗歌 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从“盛衰之感”到“盛世之章”认为王士Zhen诗的变迁轨迹是当时诗 审美风尚嬗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山水诗和题山水画诗有不同的内涵,同时题山水画 诗,李诗扩张,杜诗内敛。李诗面热而内寂,杜诗心热而外静。李诗面热而内寂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14.
陆游于诗,主张“工夫在诗外”,同时也强调学习优秀的诗歌传统,因而他的诗能博采众家之长。他的诗中,闪烁着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着陶渊明朴质高洁的品格,显露出高适、岑参边塞诗那种雄伟壮阔,更洋溢着李白那种挥洒豪迈飘逸。不少论者对此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仅就陆游最为崇拜并经常称道的前代诗人屈原、杜甫和李白对他的影响略抒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春秋繁露》是臣道观在肯定君尊臣卑的前提下,以“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为理论中介,摆脱了以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对“圣君”的严重依赖,比较重视充分发挥臣子的主观能动性,并认为只有儒士才是充任朝廷各级官吏的合格人选,从而完成了儒学臣道观的构建,也奠定了西汉中叶至两宋时期儒士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传统政治文化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究贵在求实与创新.现今各种学术著作的出版可谓层出不穷,但却良莠不齐.许多出版社都偏爱那些大而无当的通论或通史性的鸿篇巨制,而对专题研究性的论文集不感兴趣.实际上,在精心写成的论文集中,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推出了"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张艳国自选集>即是其中的一本.收入该书的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着史学理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等三大专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也是该书作者多年来着力考察的三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关作者在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数篇文章予以介绍,本文仅就该书对后两个专题的研究特色和理论创新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争议颇多的郭沫若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李白与杜甫》的得失成败,客观地分析了一代学术大师在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和矛盾处境是。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9.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李白、杜甫的文章,不如其诗引人注目,但特色十分鲜明。李白行文重气势,常一泻千里,波澜壮阔,逸气纵横,但不无空疏之鼻;杜甫行文重意蕴,感慨深沉,内容厚重。情感跌宕,却难免艰涩之苦。李白、杜甫的文风。既是时风熏染所致,也与他们雄奇奔放度沉郁顿挫的审美追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