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种父母——差不多是我最痛恨的——老在问,我的小孩学什么才有用?读这本书“有用”吗?天底下哪有什么书是一定“有用”的呢?即使是教人养狗或做菜的书,够实用了,假如不真拿来应用,也是“没有用”的;至于许多“没有用”的书,其实倒有大用。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十进制计数法”中的“数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有一学生问:在数学书第35页出现的中国古代数字分别用表示1-9各数。而在数学书第39页的“你知道吗?”中又出现了用表示1-9各数。这两种表示方法为什么不一样呢?是数学书印错了吗?我一时也无法回答,只好告诉学生等我找到正确答案再答复他。  相似文献   

3.
在讲授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课时,关于该文的论证方法,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该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类比论证法的运用”,并在教学建议第二条中强调指出:“重点讲清类比论证法”。而学生们订阅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语六册《课程学习辅导》一书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喻证法来评析错误观点的?”因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法”与“喻证法”是不是同一种论证方法?它们有没有区别?《太阳的光辉》一文到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查阅了不少有关资料,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题目:学校图书室上月购回文艺书与科技书共1200册,现在文艺书已借出25,科技书已借出58,还有540册没有借出。问购回的这批新书中文艺书与科技书各多少册?分析与解:此题中有两个单位“1”(一个表示文艺书把分的数量,一个表示科技书的数量),但都不知道单位“1”的量,显然不好解答。如果将题中的“科技书已借出58”改变成“科技书先借出25”,此时可求出文艺书和科技书共借出(1200×25=)480册,还剩(1200-480=)720册“科技书再借出58-25=940”,此时还有540册没有借出,即科…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6.
《珍贵的教科书》(第七册第3课)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衬托手法,从多方面去突出教科书的珍贵之处,深化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文章“护书”这个高潮前,不惜用较多的笔墨作了充分的铺垫。首先是环境描写:战争年代生活都十分艰难,更何况要在那种环境中坚持学习。“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我们”对书的“渴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书的“珍贵”  相似文献   

7.
我爱书     
世上没有一艘非凡的船,能像一册书,带我驶进知识的海洋;世上没有一架飞机,能像一册书,带我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所以,我爱书,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是力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句名言警句都说明了书的重要,说明了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我,却在读书中找到了快乐。  相似文献   

9.
匡双林 《师道》2023,(12):22-23
<正>一学校的课表里,有一门“图书馆课”。我是主要的授课老师之一。图书馆课,除了最重要的“读书读图”“用书用馆”外,还有一个大版块就是“识书识馆”,认识书,认识图书馆。知晓书的历史,书的装帧,书的版本,简单说,中外书籍的发展历史,也是在我们的课程之内。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我想至少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文字,二是承载文字的材料。墨子曾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因为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他没有说“刻于甲骨”,这十几个字,把纸书出现前的书籍,做了最好的概括。纸质书出现以前,从材料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这三类。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加了“小萝卜头”几个字,掩书沉思,我们觉得,虽然只增加了几个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概念明确原题目“我的弟弟”,只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改动以后的题目,虽然只是加了几个字,但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里“我的弟弟”不是别人,是“小萝卜头”,直接而吸引人。  相似文献   

11.
因家藏5万余册、4000余种线装古籍书而被人誉为“江北第一人”的中国藏书奇人田涛先生,曾在南京举办“藏书、读书、品书”专题报告会,畅谈了他的“藏书经”。田涛有一个颇有意味的书斋名:“信吾是斋”。“信吾是”倒过来又可称为“是吾信”,颇能显出田涛的自信。在田涛5万余册的藏书中,唐、宋、元、明、清版的“善本书”占了一  相似文献   

12.
与书为友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治愚。”而我要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生活成长不可无书。”书给我以启迪。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小到成语故事、童话,大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虽然有些书我还看不懂,但我已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为祖国悠久深远的文化感动。从书里,我感受到中华民族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读书使人知历史,读书使人明得失。没有书的家园,是没有鸟的森林;没有书的地方,是没有收获的田野;没有书的世界,就是没有水的河流。书给我以勇气。每当我学习疲倦松懈时,我就想起了…  相似文献   

13.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门口等孩子们进教室。调皮的王浩跑过来冲我一笑:“老师,今天讲小数加减法吧,我预习了,你准难不倒我!”我也一笑:“没准儿。”站在讲台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开始上课,而是缓缓读起了一篇文章:“曾经,数学课堂对于我就是烦躁的同义词。可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数学绝不仅仅是一册册书,一道道题,它原本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与生活同在的美丽家园。自然界的雨雪风霜,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处处有数学的身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由数字组成的优美诗句,让我沉醉、痴迷……”“你们听了,有什么想法吗?…  相似文献   

14.
小改见深意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统编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加了“小萝卜头”几个字,掩书沉思,我们觉得,虽然只是增加了几个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概念明确:原题目中的“我的弟弟”,只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改动以后的题目,虽然只是加了几个字,但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里“我的弟弟”不是别人,是“小萝卜头”,直接而吸  相似文献   

15.
对“泉香而酒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有提及“泉香而酒洌”为“倒置”的文章,认为泉水不能有香气,故应为“泉洌而酒香”。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想说一说。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参考译文说:“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由此可知,继£学用书》是承认“泉香”的,但没有说“泉...  相似文献   

16.
大前天的下午单位上没有什么事情了,便一个人溜出来,步行至超限书社。好长时间没来,书架上还真添了不少“新”的旧书。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我翻到了一本丁东先生的小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精神的流浪》。书的印数不大,只6000册;但书店的架上却有五六本,书面崭新,仍是从没有人碰过的那种洁净的美态。对丁东先生,以前只是通过年长的一些读书朋友讲过;自己原先在书店也好像见过一些他主编策划的书籍,而对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乃至他精神生活的成长,却是没有任何的感知。而我自己,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历史越来越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第九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后,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书后面的习题(书面作业)。结果是:第一题有将近50%的学生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有的只解释了带点的词语,而没有说出诗句的意思,有的则相反;第二题的第一小题后半题有的忘了回答,有的回答不完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本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句。书中对“沃灌”注:浇灌。我在讲解中试用此义将“媵人持汤沃灌”译成“媵人用热水浇灌”总觉得不妥当。而“灌,注入也”(《辞海》),在这里就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第四册《我爱帮助同学》一课中,介绍了“我”在旁边新同学没领到书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同学,与同学合看一本书的事例。学完事例读课文时,我突然发现教室里有两位同学没带书,一位同学就与同桌合看书,而另一位同学的同桌却不让他看书。见到这情况,我灵机一动,在读完书后问:“今天思品课上有位同学没带书,你认为要不要借给他看?”大多数学生纷纷发言,认为应该借给他看,因为不借给他看,会影响他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