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维民 《师道》2003,(10):25-2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高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编入了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读来兴味盎然。试教下来,感到《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写此文,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出点力。课文5个自然段,明断实连,浑然一体,处处表达着作者一生品味杜鹃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作者雍容旷达的情怀。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当时的周先生写哀情小说,悲哀自不待言。以鹃为名,是自况,也道出45年前与杜鹃的密切关系和对杜鹃的最初…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杜鹃一词有多种内涵,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并没有“杜鹃啼血”之义,二者性质有异,一为古蜀神话传说,一为自然现象。李贺“杜鹃口血”也不含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唐后摹音之义。  相似文献   

3.
花,无论什么样的都很美,但我独爱映山红——那传说中杜鹃啼缸而成的杜鹃花。 “杜鹃啼处血成花。”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当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时,映山红便在大江南北漫山遍野地开放起来,一团团一簇簇,如火焰那样热烈,似鲜血那样鲜红,似乎要拼了一生的激情来报答这孕育生命和生机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可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  相似文献   

5.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下面列举一些例子。1、“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这里的子归鸟,就是杜鹃。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的《琵琶行》),其情景凄苦万状。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少游《踏莎行…  相似文献   

6.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相似文献   

7.
周瘦鹃(1895—1968),现代作家和翻译家,二三十年代已蜚声文坛,主编《礼拜六》,潜心鸳鸯蝴蝶派作品创作。后拥坐书城,植花木制盆景,徜徉紫兰庭园。随兴所作诗词散文,多见于海内外报端。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他的庭院盆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他草木虫鱼为文中的一篇。古人曾说文章笔法,尺水可以兴波。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化信息十分丰富,这是读后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作者首先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在不足千字的文章中,引用诗词达五六处之多。开头引清代黄韵珊词,交代笔名“瘦鹃”由来。接着说以往诗人词客,称杜鹃  相似文献   

8.
湘辉 《现代语文》2002,(2):50-5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一册.收入了周瘦鹃的章《杜鹃枝上杜鹃啼》: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两个很尖锐的问题:一、这是一篇说明还是一篇小品;二、作是主张杜鹃的啼声悲切还是欢愉。显然,这两个问题困惑住了学生。其实,学生们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为师的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能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已经离真理不远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篇章也就理解了,吃透了。  相似文献   

9.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相似文献   

10.
张祖华 《学语文》2002,(4):16-16
《杜鹃枝上杜鹃啼》(以下简称《杜鹃》,见教材高一册)与《螳螂》(见《语文读本》第一册),作为两篇风格非常接近的小品文,表面上看起来在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透过貌似相同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之异。  相似文献   

11.
李建邡 《学周刊C版》2011,(4):200-200
子规,俗称杜鹃,又称布谷鸟。在占代,子规染上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色彩。相传杜鹃为蜀帝杜字的魂魄所化,因而夜鸣不已,声音凄切。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抒写悲苦哀怨之情。如杜甫《子规》诗言:“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代陈亮《水龙吟》词云:“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相似文献   

12.
郝利军 《文教资料》2010,(28):15-16
在《飞越杜鹃巢》这本小说中,肯·凯西将基督教文学中的“替罪羊”原型进行了移植,通过写主人公麦克默菲代替人类受罪而死这一替罪,希望以此能唤醒大众逃离非人道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3.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比比皆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我曾上过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课——《杜鹃枝上杜鹃啼》,课件用方正奥思制作,共收集了十余幅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画片,并配上来自大自然的各种鸟  相似文献   

15.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在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巧妙地将花、鸟、人融为一体,信手拈来许多诗词典故,给“杜鹃”这一特定的文化视点作了较好的注脚,让我们触摸到杜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杜鹃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产物,大约始于周  相似文献   

16.
刘洁 《文学教育(上)》2011,(15):110-111
在中国古籍中,杜鹃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杜鹃也因此走进古代文人的写作视角,成为文学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意象。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与杜鹃有关的神话传说,试图以此探究出历代文人笔下杜鹃意象之神话渊源。  相似文献   

17.
夜莺和杜鹃意象是英汉诗歌中被高频使用的修辞原型,两者在英汉诗歌中的象征义同中有异。一方面,两个修辞原型均与古老的神话有关,神话中菲洛墨拉的不幸和望帝杜宇的悲剧使夜莺和杜鹃意象具有一种深厚的悲情意蕴,成为诗人表达悲情哀怨的显性符号,夜莺意象多表达“哀”和“怨”的象征义,杜鹃意象多表达“冤”和“归”的象征义。另一方面,两种鸟儿生理属性不同,夜莺的歌喉优美动听,在诗歌中也常象征美好欢乐;杜鹃因鸣叫的声音和时节,在诗歌中与“报春”、“催耕”的意思相关联,含有积极欢乐的意味,但此类诗歌数量不多,没有成为杜鹃意象应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咸淳探花,宋元遗民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集《潜斋集》收入《四库全书》。《鹃啼曲》出自其作品集《潜斋集》,不仅借“杜鹃”来吟咏宋末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杜鹃意象”以及“遗民”两个角度浅析《鹃啼曲》。  相似文献   

19.
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的教学难点在于本文的多解读性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思维定势的矛盾。在于本文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在于作者本人与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悟读想到杜鹃鸟就会有一种哀婉、悲凄、孤寂的感觉。生活在喧嚣的城市,杜鹃是没有见过的,即使见了恐怕也不会识得。但说到布谷鸟却很亲切。孩提时常听外婆讲布谷鸟每到春天就早早地叫“布谷布谷”,呼唤农人赶快耕种布谷,莫误农时。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能忆起外婆那深含寓意的话语。现在想来这无疑是古老教化的延续。稍大读到郭沫若先生的《杜鹃》一文,说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羽毛并不美,习性专横残忍,它不会建巢,也不会孵卵哺雏,把卵产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并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由此可见,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