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理而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能适时用"无理而妙"这一表现手法帮助我们解读中学阶段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此,结构明了,理论深了,境界也大了。  相似文献   

2.
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值得咀嚼涵泳的佳句数不胜数。其中,一些看似反话、错话的诗句,带给读者惊诧感觉之余,更引人深思,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如韦庄《菩萨蛮》中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王昌龄《闺怨》中的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看似不合常理,细细思索,又别有深味,正是"无理而妙"。  相似文献   

3.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李益的诗《江南曲》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先生说:反常合道。某些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矛盾,诸如大智若愚大佞若忠长歌当哭喜极涕零出嫁闺女哭是笑,落第举子笑是哭等等。这类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社会生活或思想活动规律的复杂性,也可以给优秀作家提供一种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有效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的言语形式往往反语法之"常",但它深层含义却合自然之"道",表意之"道",审美之"道"。它与普通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形式和功能。它以变异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颖感。艺术语言的表意得到无限的延伸,使受话人从变异中获得无尽之意。艺术语言是人们的自然语言,它打破了语体的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想象不仅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表现在情与理之间产生了中国古诗话中称之为“无理而妙”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渔者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本文试从柳宗元和张志和的三首诗诠释渔者的深味,也借以阐述自己对“无理而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它魅力的生成与其对"无理而妙"的修辞艺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作品语言的"无理"之处主要体现在:有意运用矛盾表达,有意强令异类相混,有意使得主宾同词,有意错置搭配对象,有意添加羡余成分,有意自语相违,有意强行推理,有意夸大其实等方面。这些"无理"之法的妙处在于为作品增添了良好的、丰富多样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明华  秦志强 《师道》2003,(4):29-29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提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大量地运用了反常表现手法,从而收到了强烈的出奇制胜、新颖别致、深刻隽永的艺术效果.其反常手法主要运用于人物描写、事件描写、故事情节发展和环境气氛渲染等方面.它对加强人物形象的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题旨内蕴的揭示,都起了不同凡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一些漫画作者对漫画创意求新的价值观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导致创作的画面形象虽有“反常”的特征,但缺少“合道”的内涵,不仅不能达到漫画作品本身的表现目的,甚至引起了读者的误解,其根源就在于创作中的形象表现背离了“反常合道”的艺术辩证法则。通过分析“反常合道”的渊源、本质特征为切入点和依托,深入分析了漫画意象表现“反常合道”的实质内涵及其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词论家贺裳提出了“无理而妙”这个文学理论。一线教师可以从“无理而妙”的八种表现形式入手,逐步把握这个文学理论,进而在教学中运用这个理论,助力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蒋派”二胡艺术素以典雅、深邃、手法细腻而富于变化著称。《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蒋派”在演奏《汉宫秋月》时所运用的特殊技法,如左手的揉弦、压弦、上下滑音、虚按音等指法以及右手的提、松等弓法的独特运用。  相似文献   

14.
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说:“唐李益词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闺中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都不合乎情理,但就是这些不合常理的怨语,曲折而深沉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幽怨.虽无理却奇妙。可见。所谓“...  相似文献   

15.
“无理而妙”的修辞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基于语言和逻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表现为二者的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的、普遍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相似文献   

16.
<正>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说,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人们从她代父从军的事迹中看到了一个伟岸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听到了她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仅仅如此吗?假如这样,木兰的生命力就不会这么旺盛了。在木兰的身上,许多人只读出了"忠",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孝"。唐代韦元甫模仿《木兰诗》而作的同名诗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  相似文献   

17.
空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以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叫它为“煞声”。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刘承华 《教育文汇》2003,(8):40-41,44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这句话颇可玩味,其中玩味处便是那“美”与“悦”的区分。这个区分很重要,它抓住中国艺术审美的实质。“美而不可悦”,体现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倾向——重“悦”而轻“美”。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美主要是指空间的布置,是协调、匀称,是色彩的和谐、艳丽、漂亮,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19.
以电影《入殓师》为例,通过论证入殓仪式的艺术性,揭示"艺术之道"和"入殓仪式之道",最终阐明真正的艺术完全超越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出发点之争、目的论之争,真正的艺术既是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