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行李是个古语词,原本指“使者”,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的郝懿(yi)行《证俗文》卷六云:“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  相似文献   

2.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3.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4.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5.
“尝试”是一个复合词,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辞海》的解释为: 尝:1.尝(口尝):辨别滋味。 2.尝:①试。如尝试。《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何?”杜预注:“尝,试其难易也。”②经历到。③曾经。试:1.尝试;试用。 2.考试;检验。  相似文献   

6.
“宗族”二字殷商甲骨文中均已出现,并屡见于先秦诸文献中。“宗族”连用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关于“宗族”的涵义,古人今人也多有诠释。《尔雅·释京》以“父之党为宗族”,杜预在注《左传·昭公三年》时称“同祖为宗”。而今人一般则认为宗族是“带有氏族家长制残遗的以血缘相联系的大小家庭的组合”,“是农村中最牢固的组织”。或曰宗族是由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以  相似文献   

7.
说“玦”     
孙玲 《学语文》2003,(2):42-42
《鸿门宴》写到范增示意项羽要杀刘邦时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课本注释说:“块,半环形的佩玉。‘块’与‘决’同音。范增用块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古人佩块常用来表示做事要有决断,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与宁庄子矢,使守。”杜预注:“(?),示以当决断;矢,示以御难。”《庄子·田子方》:“缓佩(?)者,事至而断。”班固《白虎通·衣裳》:“能决嫌疑则佩(?)。”王隐《晋书》:“礼使能决疑者佩(?)。”《鸿门  相似文献   

8.
《诗·陈风·株林》云:“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株。”《诗序》云:“株林,刺陈灵公也。淫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朱熹著《诗序辩说》,力驳《诗序》之妄,但说:“陈风独此篇为有据。后世治《诗经》者,对汉儒及朱熹说咸无异辞,视为定诠。然质诸灵公淫于夏姬的本事及春秋时代的婚姻观念,刺灵公说颇有可疑。 前贤关于《株林》“刺陈灵公”之说,本之于《左传》。为揭明事实真象,现据《左传》有关记载,将灵公通于夏姬之本末撮述如下: 夏姬是郑穆公之女,郑灵公子貉之妹。子貉早死,无后。夏姬先嫁子蛮(按:杜预《注》以为子蛮是郑灵公之名,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为是夏姬最早之夫。此从杨《注》)。子蛮死,再嫁陈大夫御叔,生子征舒。御叔又死。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三人怀揣夏姬的内衣在朝迁戏谑。大臣泄冶劝谏,灵公当面说知过要改,背后却将此事告知了孔宁、仪行父。孔、仪遂杀泄冶。次年,灵公与孔宁、仪  相似文献   

9.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收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传统篇目,其注释多处于义未安。兹提出意见,就教于广大同仁。一、不敢加兵谋魏课本(以下此二字省)注:“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究竟是“侵犯”还是“作侵犯的打算”?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且以“用兵”释“加兵”也似欠妥:“用兵”,既可指指挥部队打仗,又可指部置兵力。如果这里的“用兵侵犯”是用来解释“加兵”的话,那末,“谋”字就没有落实。此注之罅漏显而易见。今试解: “加”是侵凌的意思。《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正义引马注:“加,陵也。”陵、凌通。《左传·隐公三年》:“少陵长,小加大。”“陵、加”互见。孔颖达疏:“加亦加陵。”字又作“驾陵”。《左传·襄公十三  相似文献   

11.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13.
许多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认为,古代汉语中,"去"有"藏"的意义,因而有时以"藏"释"去".释"去"为"藏"始见于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杜注:"因纺纑,连所纺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雠."杜预用"藏"与"去"对释,但未说明原因.其后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去药以待不详"一语,则直言"古语以藏为去",古代"去"与"藏"音、义相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赞同裴说,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清代专门研究《左传》的第一部专著,顾氏在明代邵宝、陆粲、傅逊三部关于《左传》杜注的著作基础上,参以已意,对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对杜注既“补”又“正”。该书刊刻后,在不同的官私目录中都有著录,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今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左传杜解补正》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些词,字和义是很难结合起来的。其中有的是古人传抄致误,以讹传讹,后人也就将错就错,这里试举两例。“行李”一词指外出所带的包袱、箱子等物品,“行”字好理解,指旅行,可“李”字最早解释为使节、使臣,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之句,《国语·周语》中也有“行李以节逆之”的记载。后来引申出现在的词义。可又为何用“李”字呢?宋代王谠的《唐语林》中解释说:“李字除果名、姓名之外,更无别训义也……行李,使人也,而不误是行使。按旧文,使字作李,传写之误作李焉。”原来是古人把“行使”误抄为“…  相似文献   

19.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着秦穆公的一句话:"尔墓之木拱矣。"杜预为"拱"作注说:"合手曰拱。"在今人看来,这个注解似乎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指"双手手指对接";其二,指"两手手臂合抱"。较有影响的今人译注,均作后一种理解,可是杜预的原意却是前者。  相似文献   

20.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