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汨。路修齿髦,神往彤留。公殁不亡,尚其来飨。  相似文献   

2.
一、秀才无才【案例】从前有个秀才 ,书倒是念了不少 ,可就是不懂得怎样用 ,往往乱用一通 ,导致笑话百出。一天 ,有个人的丈母娘死了 ,请这个秀才写篇祭文 ,他就从书本上照抄了一篇现成的祭文 ,交给了人家。结果 ,可把老丈人给气坏了。原来 ,秀才抄的那篇祭文 ,不是祭丈母娘用的 ,而是祭老丈人用的。人家批评这个秀才把事情弄错了 ,他还死不认账 ,说 :“我写的祭文根本没有错 ,是你家人死错了 ,要是死了老丈人的话 ,祭文不就对了吗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杰出散文家韩愈祭他亡侄十二郎的一篇祭文,这篇文章是古代祭文的名篇。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祭文由于所祭的对象不同,有的主要在于称项死者,  相似文献   

4.
写下文题,突然想起语文书中的两首古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抒发的是读书的感受,可我觉得,这何尝不是说我们习作教学的努力方向呢?只有引导学生坚持阅读,获得“源头活水”,才能使其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得法;而又只有在实践练笔中感悟体会。才能真正明了自己写作的长处与短处,使写作水平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韩愈革新碑志祭文文体,其百余碑志祭文中,人物“一人一样”,行文“篇篇不同,达到绝妙之境界。其惊人的文学成就,突破了历来碑志祭文文体成规旧例,为文富于变化,写法不拘一格,在我国古代众多同类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哲学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戴兰芬的《祭开业公文》是一篇骈文赋体的祭文,其文体特征表现在结构上把“赞言行”和“诉哀情”融入其中;在思想内容上哀伤之情浓、颂美之词实、功名思想重;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上运用对句和典故。  相似文献   

9.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10.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唐宋之际,祭文写得多而且好的,要数“唐宋八大家”,而尤以韩、欧两家为最。本文试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类文章的某些特质。先看两篇祭文的相同之处。一、典型规范的体式祭文,亦称哀祭文,一般在祭奠死者时宣读,属古代应用文的范畴,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祭文的题目,须标明祭奠的对象,常用“祭××文”的形式,也有用“吊××文”(如祢衡的《吊张衡文》),或“××哀辞”(如方苞的《宣在人哀辞》)等形式的,不过较为少见。韩、欧的这两…  相似文献   

12.
假期里,有个初中毕业生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我随手打开她的作文簿,看见一篇根据陆游《书愤》改写而成的短文。使我奇怪的是在文章末尾,竟有老师续写的整整二十五行。这与我心目中的“作文批改法”大不相符,不禁引起兴趣。我仔细地读了两遍之后,不得不承认这“出格”的批法很有特色,一句话:续得好! 好在哪里?让我先把这篇作文连同教师做的续笔照录如下:(“[]”内是老师删去的文句,“()”内是老师增改的文句)  相似文献   

13.
怎样读书?宋代大学者朱熹曾提倡过“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到”——手到。因此,这篇短文的题目名之曰:读书“四到”。  相似文献   

14.
湖北荆州一小学实施感恩教育.六年级小学生毕业前得向学校捐百余元“献爱心”,以此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一些家长称让学生拿父母的钱“献爱心”,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利,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家长对荆州这一小学的“感恩教育”不理解.笔者也是不敢苟同。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5.
何桂琴 《辽宁教育》2008,(10):28-28
临近放学,孩子们议论开了:“我捐10元。”“我捐20。”“我捐50。”…… 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感到无比欣慰:别看我们的学生小小年纪,但从小就有一颗无私的爱心。  相似文献   

16.
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少年结发之妻唐琬的爱情悲剧。宋末元初的周密在其《齐东野语》中有详细记载: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的陆游与母舅之女唐琬“伉俪相得”,二人“结琴瑟之好”,情感甚笃,但陆母不喜儿媳,三年后被迫离弃。依古人说法“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陆母怕影响陆游前程。陆游晚年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说是因为唐琬不孕,遭公婆逐出。两人挥泪一别,两情竟隔,后唐琬“改嫁山阴名士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此后陆游一直为官在外。直到十一年后的绍兴二十五年春,已三十一岁的陆游偶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明代茅坤评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我深有同感,每读此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真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感情至真至切,词句理解难度较大,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这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呢?  相似文献   

18.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 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 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 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 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校歌 这首校歌是在竺可桢任校 长期间,由著名国学家 马一浮先生作词和作曲家应尚能 教授谱曲合力完成的。 启真湖水静静流淌贯穿紫金 港,百年的浙江大学围绕着千年的  相似文献   

19.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偕行社祭文》的争鸣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高潮声中,绍兴新发现了一篇《偕行社同人悼刘和珍烈士〈祭文〉》。关于这一《祭文》,是否系鲁迅佚文,尚有争论。但它毕竟与鲁迅的战斗杂文——英雄史诗《记念刘和珍君》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