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书中解释为“招致”,查一些古汉语词典,也都作如此解释。但笔者颇不以为然。作“招致”讲,那即是说,如果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王,秦国便不会进攻燕国,燕国也不会“招致”灭国之祸了。而事实上,无论荆轲刺不刺秦王,秦国一样会进攻燕国,燕国之祸在所难免。太子丹也正是深知祸患将至,故而派荆轲刺秦王。基于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应作“加速”讲,“速祸”即“加速祸患的来临”。也许,有人认为后文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相似文献   

2.
《六国论》中有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其中对“始速祸焉”中的“速”,课本注释为“招致,动词”,《教参》却译作“加速”,并将“速”具体解释为:“速,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意为使祸患更快地来临了”。究竟哪个正确?先比较“招致”、“加速”在原句所表达出的意义。把它们分别放在原句中,课本的观点则译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行刺秦王)  相似文献   

3.
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为了说明燕赵二国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典型代表,先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然后又很遗憾地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叹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对“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解释为“招致”.笔者以为此解颇有不妥,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反驳.  相似文献   

4.
部编高中语文三册将《六国论》中的“始速祸焉”的“速”注为“招致”,似有商榷之余地。就“速”本身来看,解作“招致”不算错。《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前人训为“征,名”,意为“不召而来之客”。按,此“速”应为“肃”的假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玉藻》:“见所尊者齐速,假速为肃”、“不速之客”即“不肃之客”。“肃”,新编《辞海》解释为“恭敬地引进”也就是“邀请,请”。今人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就是这么解的,“速,召来,延请也”。类似的用法《诗经、小雅、伐木》中也有;“既有肥(?),以速诸父”。朱熹《诗集传》解为“速,召也”。余冠英  相似文献   

5.
周波 《现代语文》2006,(1):74-75
每每教学苏洵<六国论>一文,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对其中"速"字的注释总不尽满意.各家注释颇为纷纭:有的注作"招致";有的解作"使……加速",把它看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有的译注为"加快,加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使……加速"是"速"字的直译,"招致"乃是"速"字的意译.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敷衍了事,但仔细想来,"使……加速"与"招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因此,我以为对"速祸"之"速"颇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对一两个关键词的解析,很好地理解作者写该文的本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文本的目的。在《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其常见义有“招致”和“迅速”两义,先秦典籍中这两义也同时存在,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透彻分析,达到理解作者本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9.
文非 《语文知识》2000,(9):70-71
高中语文第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有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教材将其中的“继述”释为“继承、讲述”,失之。其实,“继”“述”二字同义,都是继承之意。“述”,《说文》释为“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流放,作《离  相似文献   

10.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94年七八期合刊解析《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一句时,将“西面”解释为“在西面”,把全句译成“让他们在西面事奉秦国”,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反而会造成本来不会产生的误解。该句原文是“……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的宾语“之”是六国。六国均在秦国之东,怎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 ,将第 12课的课题标为 :“秦始皇统一六国。”一些论著也有这样的提法。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确切。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朝未建立前 ,秦国的国君同“战国七雄”的其他六国一样 ,均称王。公元前2 46年 ,秦庄襄王死 ,嬴政即位为秦王。秦国经“商鞅变法”到战国后期 ,其军事和经济力量都超过了其他六国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条件。嬴政即位后 ,顺应历史发展 ,加紧了兼并六国以实现海内统一。从公元前 2 30年到公元前 2 2 1年 ,经过10年大规模的征战 ,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  相似文献   

13.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8年校订重版本 ,下同 )第 30页文选“齐晋之战” ,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 :“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照此看法 ,原句的意思就成了人们把“以死免其君”看成容易之事 ,这显然不合文义。其实 ,逢丑父冒着生命的危险设法使齐侯逃脱 ,此举诚非易事。文中的“难”当为“责难、责备”义。《左传》中“难”已有此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人难之”。而“难”的“责难”义的产生 ,则源于…  相似文献   

14.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里的"请"不能理解为"请求"之意,释为"谒见、拜见"有辞书释义为依据,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语境,也可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  相似文献   

16.
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序八州而朝同列”。教材注释为:“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将“序”解释为“引、招致”,笔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7.
《易飞候》曰 :“鸡鸣不鼓翅 ,国之大害。’其后大臣多被夷灭 ,诸王废黜 ,太子幽废。”上面所举 ,“雌生雄”、“鸡生角”、“无距”之类 ,皆是鸡生理上的异常现象 ,反映了古时人们是怎样认定鸡祸的。另外 ,如果鸡的叫声出现异常 ,也会被看作是鸡祸。《汉书·五行志》 :“昔武王伐殷 ,至于牧野 ,誓师曰 :‘古人有言曰 :“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 ,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言用。’由是论之 ,黄龙、初元、永光鸡变 ,乃国家之占 ,妃后象也。”这是“牝鸡之晨”对国家不利 ;同样 ,雄鸡的叫声异常也不好。《汉书·五行志》 :“鸡者小畜 ,主司时 ,起…  相似文献   

18.
“大秦国”之名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史诸书如《后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魏书》、两《唐书》以至《明史》等都有关于“大秦国”或“大秦”的记载,可见历史上的这个大秦国同我国有着长期的密切交往。自上个世纪以来关于大秦国问题的探讨已经是为中西交通所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个大秦国位在地中海东部,这是正确的。然而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大秦国”为罗马帝国专名说质疑“大秦国”之名始见于《后汉书》,如云“大秦国,一名”,《晋书》记载相同,《魏书》云“大秦国,一号《三国志》之《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一…  相似文献   

19.
一、少,小①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徐珂《冯婉贞》)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例①“区区”意为少,指精技者为数很少。例②“区区”意为小,指秦国地盘狭小。这是“区区”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