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上面,但教学效率仍然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课程设置必须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就是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有学者也认为,  相似文献   

3.
在接受美学原理指导下,不同读者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理解。围绕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形成原因的初步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把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引入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最终怎样实现学生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强调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重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发现。它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是什么的理解,对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的看法也大不同于以往,对读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了重大的飞跃,在文学评论里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6.
7.
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便于操作,使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尝试着引导学生采用点评式的方法阅读和鉴赏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尤以学生为主。尊重教材,就是以文本为核心,对文本研读、分析、感悟,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文本"召唤结构",会召唤读者,吸引读者去领会文本。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到课堂教学中"召唤结构",激发学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  相似文献   

9.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读者在鉴赏和批评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这一理论,不仅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还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11.
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其出发点和对象均局限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主体(作家)及其结果(作品)之上,因而忽视了文学总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接受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主体(读者)。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史家、文艺理论家H.R.尧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倘若能够适当地借鉴和利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些许观点和方法,用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也会有力促进初中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3.
英语阅读是国内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体现的是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为中心,并提出"未定点""空白点"理论和"期待视野"的概念,对现行英语阅读教学带来许多启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补充学习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使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学体验和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4.
符号美学应用于语文阅读,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野。它主要从三方面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启示:“艺术是符号形式”,艺术之美存在于符号的整体结构之中,启迪语文阅读注重对文本“形式美”的把握;艺术符号之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对应,启迪语文阅读注意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艺术符号旨在对“人类情感”的揭示,启迪语文阅读指归于对生命意识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学观念,对学活动范围的认识都不出生活、作家、作品的三要素,不同观念之间的区别在于对这三种要素的重要性的法不一样。而从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学有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们在学研究中引进了第四种要素-读,并且认为读是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环节。  相似文献   

16.
牛坤 《现代语文》2014,(9):108-10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德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一种新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他们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中,作家创作了作品,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的实现要靠读者去完成,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核心不是创造者,也不是被创造的作品,而是接受者的反应。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是由作者自己创作,而且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阅读环境和不同的阅读时间都会为作品付予了不同的含义,使文学作品不断的丰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借鉴和引用接受美学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为语文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其中的一些观点与做法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是契合的,对其加以研究、参考,当对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