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梵志和寒山都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代表,而且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僧。僧人大量地创作诗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僧人以特殊的身份、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隋入唐的诗僧王梵志开创了一条与文人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白话诗派。王梵志之后的寒山,继承了王梵志的诗歌特色,创作了大量诗作。寒山诗和王梵志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寒山诗对王梵志诗还有发展和超越的地方,使得寒山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推动了唐代白话诗歌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的白话诗人。自敦煌石室中发现大量王梵志的诗歌写本后,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系统研究的工作。通过对失散在世界各地的王梵志诗歌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我国传世文献中有关资料的钩稽,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梵志诗歌集的分析,阐述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梵志的诗歌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是我们了解初唐时期世俗生活的重要材料。以王梵志的诗歌作为载体,从饮食与博戏两方面入手,将其诗中涉及的初唐时期的饮食与玩乐状况加以研究,有助于观照初唐世俗生活的深处。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诗歌的传播与影响流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机体,更是国际敦煌文学的重要视阈.王梵志诗歌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者及其影响流布,承载着唐代诗歌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是唐代文学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王梵志诗歌的总体研究,王梵志的思想总括为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淡薄的名利观;其二,圆通的处世观;其三,无奈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王梵志诗歌的总体研究,王梵志的思想总括为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淡薄的名利观;其二,圆通的处世观;其三,无奈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通过对现存390首《王梵志诗》的阅读,来整理其诗中与女性题材相关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生态诗歌与20世纪的其他诗歌相比,其审美范式有较大的变化。动物叙事题材的生态诗歌尤其能反映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书写题材的进一步扩展,书写原则更加注重对动物的本真书写,拒绝将动物象征化、符号化、训教化;书写的语言更加偏向日常用语、更加散文化。可以说,新世纪的生态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对20世纪生态诗歌的颠覆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王梵志生活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波 《家教指南》2001,(4):145-151
王梵志及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至今仍有许多未解难解之谜。作者的身世,十分朦胧。本文拟分析王梵志诗集中部分反映其生活状况及社会现实的诗作,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提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关于王梵志生活年代的说法。本文认为:王梵志的生活年代约为公元617年至697年。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12-17
丘逢甲悲壮诗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经世、忧患的儒士意识与报国无门的处境,奠定了其悲壮诗风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痛失桑梓的遗民情怀与卷土重来的志向,则为其悲壮诗风的萌发提供了厚重的情感积淀;他对诗歌载道训世功用的自觉追求,又为其悲壮诗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撑。这三方面也是丘逢甲诗歌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初唐白话诗人王梵志,其人与诗在唐、宋人记载中虽屡有所见,但因其作品久佚,无专集行世,清人辑《全唐诗》亦未收录他的诗,因而很少为世人所知。直至清末敦煌藏书被发现,王梵志的诗才引起国内外学人的注意,并逐渐开始了整理、研究的工作。目前,从二十余种敦煌写本和唐、宋人记载中所搜集到的王梵志诗,约近三百三十首,这个数目,基本上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序》中所说“制诗三百余首”相近。关于王梵志的生平,现存资料极少,仅见于唐人冯翊的《桂苑丛谈》和宋初修辑的《太平广记》之中,晚唐范摅的《云溪友议·蜀僧喻》里,也有类似的简略记载。《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两书所记的内容大体一致,文字则稍有出入。兹摘录较早出的《桂花丛谈》全文于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目光着眼于小岛宪之先生对于《杂言于神泉苑侍花宴赋落花篇应制》的训注,其中的“方知彼化归”一句,小岛宪之先生将其训为“方に知る化に乗じて帰ることを”,添加了新语意——“乘”,可见他对于“化”字有自己的理解。笔者通过文献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彼化归”最有可能直接出自道家,其次受儒家影响,并且除小岛训以外,还有“彼は化より帰る”和“彼化して帰る”两种训的可能性,其中“彼化して帰る”训最贴合原意。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诗是我国文学史上通俗诗的典型代表,以其"撰修劝善""不浪虚谈"的思想内容和"不守经典,皆陈俗语"的艺术特征,受到后世的广泛关注。在王梵志现存的390首诗中,作者大量使用虚词、三音节词、俚俗语词及佛教语词等各类词汇,并广泛应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严密直白、错落有致、浅近真挚而又深刻蕴藉、活泼辛辣的艺术特征,并进而成就了王梵志诗"翻着袜法"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的《新世训》在批判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实现了创新,提出了生活中所多少依照的本然规律,作为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世训》的思想对于面临全球化、实现社会转型的中国,在进行文化整合、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其《伊川击壤集.自序》与《皇极经世书》等文献中。在分析《伊川击壤集.自序》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垂训后世、情与诗歌创作、以物观物等几个方面来谈邵雍的诗学观,并论述北宋理学家的诗学观对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透过平民武训行乞兴学,乃“匹夫而为百世师”造福地方,名噪一时的事实,升华武训无私奉献、超越凡俗的痴迷精神境界,启示、影响发展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8.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另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白话诗人王梵志唐代就被称为“菩萨示化”(冯翊子《桂苑丛谈·史遗》),现代也有研究者称他为佛教诗人。这当然很不准确,因为王梵志诗的精华恰恰是那大量现实性很强的世俗作品。但是不可否认,佛教思想确实也是王梵志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诗作大多是表现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反映了唐代下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中,  相似文献   

20.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