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利用现代气象业务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基础,初步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体系,提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推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化,提高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力度,为全面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防灾减灾救灾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概述了其灾害、灾情及特点,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重点分析了安徽省灾害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全省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及早期预防、理顺和完善各级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基层、社区、公众应对灾害事故的意识与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城市整体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之一,如何做好社区的消防工作建设,使更多的家庭、居民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消防工作,能积极参与到消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带动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新时期消防工作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应运而生,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增强城市社区抗御火灾的能力,构建社区消防安全体系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稳定的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利用先进技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全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国民减灾防灾救灾意识,助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阐明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灾害的严峻现实,提出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的图书馆,应当承担起防灾减灾--这一重要的科普教育职责,提高全社会认知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身及广大市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本文就图书馆自身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提高全社套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非工程性灾害防御措施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知识的传播与学习是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基础,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宣传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提出了现在条件下针对不同人群的防灾减灾宣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大背景下,指向抵御公共安全风险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风险因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社会情境扰动、社区服务管理风险等人为风险因素,提出了社会风险意识缺乏、邻避设施风险、社区整合风险等社会风险因素,提出了建好"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史培军 《学会》2012,(10):22-24
<正>胡锦涛总书记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做过许多重要论述。但这两段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有效对比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要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表治本坚固,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积极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云南省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与需求,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云南省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炎  襄祥 《科协论坛》2014,(10):34-36
<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目前大部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面对灾难,束手无策。要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而防灾减灾教育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某县级市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调查,对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杨映明  杨鹏  刘建中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137-138,154
分析云南省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现状和问题,总结和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的科技防灾减灾战略和管理模式,提出增强综合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各类预警的发布实况,分析乌审旗气象台2018年1月—9月已发布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达娃 《西藏科技》2014,(6):71-71
“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是气象服务的理念,其中气象防灾减灾的投入则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大工程,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文章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防灾减灾教育在地理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是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要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区健身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有效地促进每一公民健康的主要组织形式。城市社区健身体育开展的状况及其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社区的文化氛围,同时将影响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衡阳市珠晖区社区健身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较低且体育意识淡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不够健全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懂得体育专业知识的指导员也紧缺。影响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健身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呆滞,社区健身体育场地设备不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健身体育的认识态度不足、健身锻炼时间及体育消费安排不合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队伍不够强大等。建议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完善社区健身体育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社区健身环境,组织形式向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加大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加大社区健身体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强社区与社区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韩淑云 《科协论坛》2004,19(4):33-33
北京减灾协会理事会扩大会议、“社区防灾减灾安全素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成员会议于今年3月5日在市气象局学术厅隆重召开。会长、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新更换和增选的协会副会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卢权、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小平、市水利局副局长孙国升等出席了会议。协会挂靠单位、市气象局副局长王晓云参加了会议。来自首都各团体理事单位、“社区防灾减灾安全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60名理事和代表到会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社区信息传播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互动传播的主要阵地。社区信息传播与学习型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起到了传播知识,提高公众对社区的满意度,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社区信息传播的研究,一方面在社区中提高公众对社区信息传播的认识,实现媒体与社区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础上,提高社区公众的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使政府认识到社区信息传播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社区信息传播,将对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减灾协会成立10多年来,一直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切入点,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联络国内外防灾、抗灾、救灾力量,提高北京市综合减灾水平。组织、协调在京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减灾活动:组织对重大灾害隐患和已发生灾害的现场考察;适时召开灾害及其对策会商和研讨会,为北京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提供减灾科学论证意见、制定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和咨询,并参加减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验收:积极开展国内外减灾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推广减灾科技研究新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社区受到了社会各个部门、人们的广泛关注。社区的安全有利于确保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社区的建设,提高社区的应急能力,从而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铁岭市响应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开展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建设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公共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教育所需的功能,为广大社区成员提供丰富、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与载体,能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