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6,(1):87-90
严复的"信达雅"是翻译界广泛认可的翻译标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严复翻译标准的研究颇多却渐入瓶颈。该文试用语用学当中的合作原则,对严复的翻译评判标准进行深层次的阐释。通过将质、量准则和"信",方式准则与"达"以及量准则和"雅"进行比较和阐释,从语言学的多个层面阐述合作原则如何细化支撑"信达雅",为"信达雅"提供了可量化的评判标准,丰富了"信达雅"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后人也将"信达雅"奉为"三字真言",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此"信达雅"非彼"信达雅"。那么,严复本人所推崇的"信达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针对这一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是后人混淆了严复对三者的定义与自己的定义。另外,翻译研究应有不同的中观理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一论独霸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翻译界所有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当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清代严复的“信达雅”。而林语堂、傅雷、钱钟书等翻译工作者在“信达雅”这一标准的基础之上,对翻译理论又有所创新。从一种新的高度对“信达雅”作了进一步的深化。由此可见,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其生命力的强大和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再次阐释了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指出"信达雅"作为当前的翻译标准名正言顺、无可非议。具体而言,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多个译名为例,肯定了"信达雅"对文化经典外译的指导,是当前中华文化经典走出去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张志远 《文教资料》2009,(15):54-56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作者回顾了"信达雅"标准的提出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大争论,指出翻译理论的构建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们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达雅"这一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后,作者在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肯定了"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及外国翻译理论的引入,译学家们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少的质疑与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试对翻译标准进行另一种表述,即依、意、艺(以下简称3Y标准),以期丰富和完善"信达雅"翻译标准,使其更符合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情况,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自提出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本的翻译。本文选取了杭州西湖十景名称三个版本的英译,试分析译文是否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并提出了译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12.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因此,要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深化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劳动含量,围绕”三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问一问,力求一个“精”字;练一练,突出一个“趣”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