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开埠后不久,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来沪客商的交汇地,生意十分兴隆。一些从外地来的小商小贩,白天在十六铺做生意,晚上就在那里休息。由于小本生意经济不是太宽裕,这些小商贩舍不得花钱去住旅馆,于是往往就在路边打个地铺过夜。这样,一些巡捕、地痞流氓就乘机前来勒索“买路线”。当时通用的货币是铜钱、银元,携带很不方便,那些小商贩为了防止意外,就喜欢将铜钱、银元装在竹筒里。过去运货多是手抬肩挑,少不了要用扁担或杠捧。时间一长,那些知道内情的人只要一旦盯上了一个勒索的对象,就会走上去,敲敲那对象手里沉…  相似文献   

2.
“洋盘”这个词,是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探其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上海开埠不久,十六铺便成了客商云集的地方,当时那一带有所谓号家和行家之分。所谓号家,是派人到外地去办货;所谓行家,是向号家进货,然后转手卖给上海的商店或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号家从外地买到货后,就通知行家来投标交易,那些货物的样品往往放在一种木制的盘中,让行家看货,这就叫“开盘”,实际上就是作买卖。如果有外商到行家来买货,那么行家的开盘价要比卖给中国人的贵,这就叫做“洋盘”,因为外国人不太懂中国的行…  相似文献   

3.
清初以来,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已压倒铜钱,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银为标准计算单位.并规定了银钱之间的法定比价:库平纹银一两易制钱一千文.这些都表明清朝的银两制度就是正在发展中的货币本位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被乾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这是从外国银元(俗称洋钱)大量流入中国后开始的.最初,外国银元的成色较纹银纸,故其价值也较纹银贱,然而当时国内商品经济已相当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九年七月,随着《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方法》的颁布,银元券被运到西宁,但直到九月初西宁解放前,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西宁分行一直未能“奉令发行”。西宁分行既未“奉令发行”银元券,又元“奉拨”的银元可供兑换银元券,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原因导致银元券在青海地区出现了这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
“腰缠万贯”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钱多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财产呢? 古时候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着的,这穿钱的绳索就叫贯,即钱贯。1000枚铜钱穿在一起就是“一贯”。明朝洪武八年(1375),曾发行面额为“壹贯”的纸制“大明通行宝钞”,当时规定,“一贯”等于铜钱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铜钱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钱铸造成这种形状,是由当时铸造钱币的方法决定的。古代是熔铜或铁铸钱的,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了使铸出的钱周边光滑,必须用锉刀修锉。但是一枚钱一枚钱地修锉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工匠们就把钱设计成中间开一个孔,将100米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如果孔是圆形的,铜钱等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把孔做成方形的,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这样铸钱就不会转动了,锉起来也就方便省时了。  相似文献   

7.
王辉 《历史学习》2003,(11):6-6
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总有细心的学生问: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而后来中外条约中规定的中国赔款都是“若干两白银”。计算的名称和单位为何发生变化?原来,这和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对外贸易的不同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外(主要是中英间)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本洋。这种银元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  相似文献   

8.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给英国2100万银元.这是诸多赔款条约中唯一用银元作计值单位的条约.以后的赔款一般都用银两作计值单位。那么.2100万银元相当于多少银两?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得搞清楚当时在中国所流通银元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的由来     
"■"是外币的一种代表符号,在不少国家的纸币或硬币中都刻有■。它由来已久,可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名为"PESO"(比索)的银元。这种银元的图案  相似文献   

10.
奶奶的红木柜子里总放着一个黑绒袋子 ,未搬家前 ,它是被放在另一个红木柜子里的。从我能清楚地记事时就在那里了。我从不清楚那里面装着什么 ,奶奶没有要给我看的意思 ,我也就从不过问。奶奶只常说那里面有宝贝。或许我奶奶同年代的老人都一样 ,拓着几个怪字的古银元、钱币、珠宝一类的东西都是有一些的。奶奶就曾送我一枚银元。对着银元“啊”地喊一声 ,再放到耳边就能听到金属颤动的声响 ,这说明那银元是真的 ,老人们都这样说。奶奶也把那叫宝贝。我也猜想那黑绒袋子里或许就装着些这一类的宝贝 ,可能更稀罕些罢。奶奶每日的退休津贴不算…  相似文献   

11.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的一阵阵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专门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那是我从心爱的毽子里,费了好大的劲儿剥(bāo)出来给他的。他并没有接受,却笑眯眯地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慢慢走了。那时,我大约十岁。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脖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兑三十个铜板,一块银元兑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嘻嘻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小手里一放…  相似文献   

12.
刘利平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3):34-38,50
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1368—1911)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的比价变动情况及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的比价一直是变动不居的,而中后期银钱比价波动尤为剧烈。从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一两白银所能兑换的铜钱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白银和铜钱的数量及其本身的价值、海外贸易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钱比价。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导致银钱比价剧烈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充炭直”,中学课本注解说:“假充炭价.直,通‘值’,价钱、代价.”“充”是一个多义词,除了作“充实”解以外,还可以作“充当”解,可以作“假充”解.但假充是以假冒真的意思,在这句诗里就不大说得通.当时交易用的一般是铜钱、银子,它使拿红绡、绫来“假冒”铜钱、银子显然是假冒不了的.再从“系向牛头”来看,显见得卖炭翁也不是受骗,他根本就没接受这样的炭价,而是白衫儿硬把“半匹红  相似文献   

14.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两块银元》。在梳理文章条理时,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同时随即板书:“赔”银元——缝银元——还银元。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机灵鬼”祝航高高地举起了手。“方老师,我认为那个‘赔’字不应该加双引号。”“哦?为什么?”,“加上双引号就不是真赔了,我觉得这里刘伯承、邓小平是真赔银元。”  相似文献   

15.
数年币制改革民国初年,虽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货币依旧非常混乱。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纸币等。这些货币品种繁多、市价各异、计量标准零乱,给市场交换带来极大困难,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即使是军阀袁世凯,亦感到中国混乱的货币所带来的严重弊端。尤为严重的是,当时世界银价暴跌,20世纪初年银价下跌过半,而中国对外大量赔款、借款和贸易都用向银支付,仅因银价下跌所受镑亏的损失就十分惊人。由于上述各种因素,促使袁世凯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在几年的改革过程中,袁世凯曾统一了银元、整理了纸币、并对货币本位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法不认可小商贩的合法地位,要么是私法制度架构缺位,忽视对小商贩营业权的保护,要么是公法越位管理,侵犯小商贩的营业权。以保护小商贩的营业权为中心,借鉴大陆法系的小商人制度,在现有的个体工商户的制度框架下,采取类似于德国自由登记商人的改革措施,在商事登记、营业能力、运营管制方面着手,实现小商贩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码头     
上海是很早以前有的。后来上海有了十六铺。十六铺也很老了。爷爷是比我还小的时候来上海的,一个人,坐很大的火轮。船从宁波出发,装满了日本关西和九州的铜器,还装了很多的人。晃悠悠,昏昏然,一脚踩定,竟是上海,是十六铺了。我从前的愿望是坐一坐大船,不久便实现。坐上了那艘开往宁波的轮船,朦朦胧胧地只晓得我已长到和家里的五斗橱的第二个抽屉一般高了。汽笛“呜呜”地响,大船便驶离十六铺……清朝的王韬走上十六铺时,说她“灯火辉煌,笙歌腾浦”,“钿车骈溢,飞尘散香”,称得上“小苏州”。沪上之人不禁窃喜。而到了上一世…  相似文献   

18.
写在前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已有种种不同形式的货币(铜钱)在制造和流通了.在华北的黄河流域,下游以齐国和燕国为中心有刀币,其上游以三晋、郑、卫诸国为中心有布货,以及华中一带,所谓江淮地区的铜币即蚁鼻钱都在流通.后来,战国的割据局面被秦统一起来,作为始皇帝统一政策一环的货币制度,就是把战国时期的各种货币(铜钱)废除了,只允许秦国的货币——方孔园钱、半两钱在全国流通,于是货币就统一了.当时,作为货币形态的有铜钱(下币)和黄金(上币).并规  相似文献   

19.
<正>很多古装剧中,剧中人在酒楼吃饭,吃完饭直接拿一块银子结账,要是侠客那就更豪爽了,动不动几锭银子,好像银子就是普通交易货币,其实,这是不懂历史的表现。古代商业交易大多用铜钱,除非是比较大额的贸易,例如买房、买田才会用到银子。银子比铜钱贵得多,在唐朝一两银子换3500枚铜钱,就算到了明朝,一两银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材《孔乙己》,字里行间多次出现铜钱数字,看似枯燥寻常、无甚紧要,仔细品读,方知是作者在细微处的匠心独运。区区铜钱数,在凸现社会环境、刻划人物性格方面,有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其内涵底蕴,值得挖掘。一、暗指物价飞涨“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作为硬通货币的铜钱(不是纸币),其价值竟由每碗四文贬至十文,可见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国民经济十分虚脱脆弱,物价扶摇直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短衣帮们艰难竭蹶之状,由此可窥一斑。于中,也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