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吴夫差》是“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结构的典型例证。本文对《太平广记·吴夫差》与《越绝书·吴王占梦》进行比较探讨,认识到《太平广记·吴夫差》篇是《越绝书·吴王占梦》篇的藏录;“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程式取代了时间因素和史实背景而成为这两篇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正>在2017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上,我发表了《回顾·断想·管见——批判性思维一年专栏组稿的回顾与断想》一文。这一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主持“学术领跑”栏目,推荐了近三十篇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的文章,其中我撰写的有五篇。在文章开头,我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英雄形象、一“笑”一“问”和词人人生困境的对比解读,发现苏词追比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将才周瑜,流露出风流自赏、心忧天下的文士情怀。辛词追慕孙权与刘裕两位帝王,表现出不满于现实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流露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而两首词在一“笑”一“问”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叹老嗟卑”的心态以及年老无为的生命隐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苏轼选择了对生命的自我“放逐”与释然。辛弃疾却在失意人生中依然坚守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带着家仇国恨的沉重枷锁。苏辛二人不同的选择反映的是词人丰盈的生命本身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6.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失误之处颇多,学界多有校补,笔者本文再考三则。(《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天文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天文类”著录有“《天文录》三十卷,祖暅之撰”。“祖暅之”记载有误,应为“祖暅”。《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有“萧贲《辨林》二十卷”。“辨林”记载有误,应为“《辩林》”。《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著录有“(《谢琨集》二卷”。“谢琨集”著录有误,应为“谢鲲集”。  相似文献   

7.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先生说《黄鸟》写的是“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对邦族的怀念”,黄鸟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0.
《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是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本,相差两千多年,两者之间却具有惊人的互文性。首先,二者都区分了“梦”与“醒”的不同状态,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转换,显示出忽略时间、重视空间的倾向;其次,二者都演绎出多层梦境与互入他梦的多层空间,是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形象展示;最后,二者都纠结于“梦”与“非梦”这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具有浓厚哲学意味。但是,这两个文本最终的主题指向却显示出中西文化的不同旨趣,《盗梦空间》所要突出的恰恰是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人生因为意义的存在而变得值得期待,表现出一种现世的、务实的人生态度;而《齐物论》中对梦的叙述最终是指向一种超脱的、出世的人生观,其目的是通过宣扬人生虚无,试图减少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本性的束缚,使人回复到自然本真的状态,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玄同生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诗人陶弼在广西北部湾钦州履职期间,写下了大量优美的滨海诗作,至今仍留有大量的历史遗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发展广西海洋文化和旅游事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察沿海一带的天涯亭、海角亭、还珠亭等著名景点,品读诗人当年在此留下的优秀诗文,见识当年的南国风光、古亭姿影和诗人登临时的情景,探寻钦州"五湖"残存的历史遗迹,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历史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对陶商翁的北部湾沿海诗作遗存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杂剧代表着元杂剧辉煌的成就,他的剧本渗透着浓浓的女性关照,凸显着元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敢于冲破旧樊篱和改变自身命运。《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和窦娥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她们被社会所逼,被政权、族权、父权、夫权所逼,敢于控诉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敢于追求爱情,敢于维护自身的尊严,具有光辉夺目的魅力。本文主要对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窦娥的身份意识的觉醒探析,进而深入剖析女性觉醒带来的社会意义,总结这种意识的进步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15.
明《保宁府志》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817),主事者是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的杨瞻,纂修者是安岳县教谕杨思震。全书十四卷、六册,先后被皇家内阁、天一阁、千顷堂收藏。现唯一存世的本子藏于我国台湾省。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实甫与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他们的爱情理想。这两首用热烈音符谱就的青春、爱情赞歌。几百年来,撞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们的心扉。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至情至真的化身。文章通过对《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堵霞是清康熙年间的女词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及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都有提及。从其著作《含烟阁诗词合集》内容来看,堵霞并不是囿于闺阁的一代才女,她的人生跌宕坎坷,在寄寓流徙的过程中,不仅与冒襄这样的隐士学者有所交往,且同清初著名的"蕉园诗社"也有渊源。文章对堵霞《含烟阁诗词合集》略加解读,以呈现堵霞的生平经历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